文 /崔 鑫 王 偉
近年來,山東能源臨礦集團把人才資源作為企業第一資源,積極探索人才成長通道、路徑和人才選拔機制,以提升干部隊伍素質、激發各類人才活力,為推動企業發展壯大提供了“源頭活水”。
過去,企業在人才成長通道上,存在著各類人才爭擠“管理”職位獨木橋的現象,導致部分人“官念”嚴重;由于“粥少僧多”、晉升困難,挫傷了部分職工特別是技術人員的積極性。
通過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方案征集、研討、論證,一部具有臨礦特色的“人才寶典”——《關于深化“三通道十二臺階”人才攀登工程的實施意見》出臺,在廣大職工中引起強烈共鳴。

根據《意見》方案,打破傳統的管理“單通道”職級,創新建設管理、技術、技能“三通道四層十二級臺階”員工職業發展體系,將管理、技術、技能三類人才并軌,明確達到各層級的時間節點和目標條件。員工從低到高有十二級臺階可以攀登、發展,由過去難以跨越的“高臺階”變為步步登高的“多臺階”,實現了同等價值、同等發展、同等地位、同等薪酬。在管理序列中,從低到高設置管理級、科級、處級和高管級4級,每個層級又設立3個崗位。如科級設為副科級、科級、副總級3個崗位,集團高管級設副總經理、總經理、董事長3個崗位;對應的技術序列分別為中級:助理工程師、工程師、主管工程師;專家級:首席專家、資深首席專家、臨礦院士。同時,在技能序列中,與科級相對應的分別是技師、主管技師、資深技師;和集團高管級對應的工匠級,分設首席工匠、資深首席工匠、臨礦工匠院士。
“三通道十二臺階”模式讓人才成長從“單通道”向“三通道”轉變,而且通道之間互聯互通,管理與技術、技術與技能、技能與管理,通道兩兩對應互通,三類員工縱向可以向本序列高層次崗位發展,橫向可以在不同序列間不斷成長和競崗流動,打破了單一通道成才造成的局限性,建成了“全立交”的企業員工成長通道,讓各類人才擁有了更多的選擇機會和發展空間,為優秀員工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舞臺。
在全面推進“三通道十二臺階”人才攀登工程的同時,臨礦集團還嘗試市場化選人用人機制,開辟了國有企業人才建設“第四通道”—社會通道,引入民營企業人才工作機制,首次通過社會化選聘財務共享中心大數據分析師,通過聘用協議和契約合同對其責權利、經營目標、激勵以及退出機制等進行明確約定。實行“一企兩制”,讓市場化選聘的人才在國有企業的“第四通道”真正享受市場化、社會化的待遇和發展。
以往,企業人員晉升依據主要是行政職務的單序列模式,技術人員走上領導崗位比較困難,不少技術人員雖有一身過硬本領卻沒有相應職級,挫傷了其工作積極性。
2018年5月,臨礦集團煤炭技師學院教師張軍被聘任為集團鉗工機械資深高級實習指導教師,相當于管理序列的處級職級,享受到處級待遇。張軍身份的改變,得益于山東能源集團推進人才工作機制創新,打通了員工成長成才“天花板”。為了解決企業技術骨干緊缺的問題,臨礦試點新型學徒制,選拔100名青工交給張軍作為企業技能傳承的種子來培育。他不負重望,共有81人通過高級技工資格認證,2名學員獲臨沂市“勞動之星”技能大賽冠軍。
“三通道”的開辟不僅為技術、技能人員沖破晉升“天花板”提供了“頂層設計”,而且還規劃了“路線圖”“時間表”。
為鼓勵各單位具備專業技術資格人員積極晉升技術職稱,對享受初級、中級、副高級、正高級人員進行職稱補貼,每月分別補貼200元、400元、800元和1000元。同時,對技能序列的各類技術、技師也給予相應補貼。作為技能序列最高級的“臨礦工匠院士”,可享有20000元/月的補貼,與技術序列的臨礦院士一樣,其待遇可比肩董事長。
“三通道十二級臺階”模式,讓員工從低到高,按照“四層十二臺階”步步登高,釋放了人才紅利。目前選拔聘任管理通道人才2399人、技術通道人才581人、技能通道人才306人,今年底高技能人才隊伍將超過2000人。
人才“獨木橋”的拆除、“天花板”的打破,為人才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但人才選聘的高質量決定企業經濟發展的高質量。
臨礦集團把“學習力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作為一個戰略、一個理念來踐行。集團堅持一年一個學習對標主題,2016年集團領導帶領單位主要負責人北上南下,學紅領集團、學歐文斯科寧公司、學馬鋼集團;2017年組織200多名副處級以上人員及財務、法務、黨務等7個專業管理人員分批次赴浙江大學進行“思維轉型、能力升級”專題培訓;2018年組織領導班子成員、企業高管等,帶著臨礦新“三問”分赴華為,近距離求取“真經”、觀摩對標,進一步解放了思想,開闊了視野,變革了觀念。
與此同時,臨礦集團變過去的“伯樂相馬”為“賽場賽馬”,啟動了全員“三考一聘”工作。讓逢提必考、逢晉必考、逢錄必考、擇優聘用成為常態,解決了年輕人員的成長難題,為“三通道十二臺階”人才攀登工程實施奠定了基礎。自2016年5月至2019年7月累計完成25個專業2939人的全員考試和專業選拔工作,231人走上更高層次的管理技術崗位,80后副處級干部達到8人。
目前,臨礦集團建有1個院士工作站、2個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2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個省級工程技術中心和8個市級技術中心。近年來,獲得專利授權536項,其中發明專利43項,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16件,超過了萬人發明專利14件的國家標準,獲得軟件著作權23件。
“三通道十二臺階”人才攀登工程的實施,為臨礦集團新舊動能轉換、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充沛的人力資源和源源不斷的人才紅利,助推了臨礦集團的跨越式發展。如今的臨礦集團打造了煤電產業、玻纖產業、鐵礦產業、黨建工作標準化“四張名片”,逐步探索出了一條大數據牽引、智能化運營、智慧化決策的高質量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