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 偉
(山東省精神衛生中心,山東 濟南 250014)
在精神疾病患者護理中,心理護理可以有效的緩解患者病情,加快患者康復。在護理時,護理人員要運用以語言為前提的心理護理對精神疾病患者進行護理,通過語言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得到患者的依賴和信任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信心,使患者在心靈的溝通上緩解患者不良情緒,端正其心態,以配合治療[1]。為明確以語言溝通為前提的心理護理對精神疾病患者的影響,本研究將對其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選擇2017年3月-2018年年3月的96例精神疾病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8例,對照組男女比例23:25,年齡27-63歲,平均(43.78±1.42)歲,病程1-13年,平均(4.31±0.62)年;觀察組男女比例24:24,年齡25-64歲,平均(43.98±1.31)歲,病程1-11年,平均(4.37±0.51)年。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在統計學上無意義(P>0.05),具可比性。
對照組給予心理護理包括心理疏導和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觀察組實施以語言溝通為前提的心理護理,具體方法:①心理疏導:對患者實施有效的心理疏導,減輕患者的焦慮,尊重患者,使用溫柔的語氣,取得患者的信任,與患者和諧的溝通;②觀察患者病情和性格:在與患者溝通前觀察患者的性格、興趣和愛好,選擇患者關心的話題進行交流,針對性的解答患者的憂慮和疑問。③善于鼓勵:護理人員要及時對患者進行鼓勵,有效的鼓勵方式可提高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使患者得到心理支持,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加快患者康復;④語言文明:精神疾病患者經常伴有情感障礙,自控能力弱,對外界的刺激十分敏感,可能會引起患者病情加重,所以護理人員要注意在進行語言溝通的心理護理時避免使用傷害性的語言。且對于抑郁、焦慮患者的訓斥會導致患者的不良情緒加重,因此,護理人員注意語言文明,避免對患者造成傷害。
比較兩組的護理效果。臨床癥狀徹底消失,意識和精神狀態恢復正常,可獨立生活和學習與人交流為痊愈;癥狀明顯好轉,意識和精神與治療前比較有明顯改善,可與人簡單交流,但生活仍需他人看護為有效;癥狀沒有好轉,意識狀態和精神與治療前相比沒有改變,無法與人溝通,不能獨立生活或病情加重為無效。有效率:痊愈+有效。比較兩組護理期間發生的不良反應包括:恐懼、焦慮、緊張、抑郁[2]。
數據用SPSS19.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t行組間、組內比較;百分比(%)表計數資料, 行組間比較,P<0.05表差異具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護理效果95.83%明顯比對照組79.16%高(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效果比較[n(%)]
觀察組中有有1例患者產生恐懼的不良反應,2例焦慮,1例緊張;對照組中3例恐懼,2例焦慮,4例緊張,2例抑郁。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6.25%比對照組22.91%低(P<0.05)。
精神病是在生物學、心理學和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下腦部功能出現癥狀失調,導致患者的意識、行為、認知和情感等方面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障礙。使患者的心理負擔加重,產生緊張、焦慮、抑郁等不良反應,在對精神病患者護理時應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3]。有研究證明,以語言為基礎的心理護理可以有效的提高護理效果降低不良反應,為探討以語言為基礎的心理護理在精神疾病患者護理中的影響,本研究針對96例精神病患者進行了觀察分析。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護理效果95.83%明顯優于照組79.16%,且總不良反應發生率6.25%比對照組22.91%低。這表明以語言為基礎的心理護理可以有效的提高護理效果降低不良反應。分析原因可能為:在護理時護理人員因患者的性格和病情采用不同的語言技巧和心理護理,讓語言在心里護理時發揮最大作用,達到語言的有效性[4]。在精神病護理中,不僅要給予患者舒適的環境還需予以患者有效的語言護理和心理護理,保障患者身心愉悅和放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護理效果,加快患者康復。通過本研究發現,語言的作用既可以治病也可致病,所以護理人員根據患者因病情不同采用不同的溝通技巧,達到語言的有效性,使語言在護理中發揮作用。給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加強護患關系,提高護理效果。同時護理人員需注意在與患者溝通時從患者的文化程度、年齡、工作等方面進行語言溝通,并根據患者的病情控制溝通內容[5]。由于時間和樣本例數等因素制約,沒有對患者進行護理滿意度調查,有待臨床進一步證實。
綜上所述:以語言溝通為前提的心理護理對精神疾病患者的護理效果顯著,不但提高了臨床效果同時降低了不良反應發生率,對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復有積極作用,有實際應用價值,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