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華平,孫 莉,周妍君
(新沂市人民醫院,江蘇 新沂 221400)
支氣管哮喘屬于呼吸性疾病中較為常見的一種,以往多給予吸入療法以達到長期控制病情的目的[1]。但因患者缺乏對疾病了解和認識,治療依從性不高。近年來,臨床新型的全新護理模式之一——臨床路徑護理,可為患者提供有效、系統、全面的護理,且在支氣管哮喘疾病中已得到相關醫護人員廣泛認可。據此,本研究針對我院收治的支氣管哮喘患者進行對照研究,結果如下。
隨機抽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期間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療的支氣管哮喘患者50例進行回顧分析。根據患者護理方式不同均分為2組(常規組25例vs路徑組25例)。患者入院后均接受胸部X線片、肺功能測定得到確診。并排除精神、智力障礙者。常規組:男15例,女10例,年齡22-72歲,平均(56.8±8.4)歲,病程1年-10.6年,平均(5.2±1.6)年。路徑組:男13例,女12例,年齡21-73歲,平均(55.9±9.1)歲,病程時間1.2年-10.9年,平均(5.4±1.4)年。兩組基線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常規組接受常規護理,主要有健康教育、飲食護理、監測生命體征等。
路徑組則在常規組干預基礎上接受臨床護理路徑,具體為:(1)成立臨床護理路徑管理小組:由護理人員、護士長、主治醫生等人員組成,根據患者病情狀況,綜合護士和醫生意見,制定臨床護理路徑表,包含執行紀律、護理方法、護理內容、護理時間等。(2)實施護理:入院第1d,主動為患者和其家屬講解此次住院環境、治療方式、醫療設備等,評估治療過程中可能發生狀況的危險程度,協助并指導其進行各項檢查,排痰,體位指導等;入院第2d,分析、檢查其血氣、呼吸功能等,綜合性評估患者臨床癥狀,講解各檢查注意事項、目的、完成時間等。入院第3d,主動為患者和其家屬講解支氣管哮喘注意事項和相關知識等,并講解藥物用量、用法,以及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和應對措施等。針對病情反復者,可指導性給予干粉吸入劑、氣霧劑等。入院第4d,講解并指導患者自主監測病情,以及預防疾病發生的相應措施。入院第5-10d,指導訓練患者肺功能,提醒其定期復查,依據患者是否出院,給予出院指導,并向患者發放疾病健康教育冊子。(3)整個護理過程中需做好記錄,并評估護理效果。
(1)記錄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2)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住院期間并發癥發生情況;(3)護理滿意度調查采用我院自行設計的患者調查問卷,包括護理態度、護理水平、護理體驗等內容,設置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三個選項。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3.0版本)分析處理,t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x2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路徑組患者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均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情況比較
住院期間路徑組出現1例電解質失衡,并發癥發生率為4.0%(1/25);常規組出現2例肺部感染、3例電解質失衡、1例氣胸,總發生率為28.0%(6/25),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路徑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支氣管哮喘屬于肺部慢性疾病,具有臨床發病率高、病情遷延復雜等特點[2],癥狀通常表現為持續咳嗽、氣喘以及呼吸困難等,對患者日常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干擾。臨床治療此疾病的目的在于緩解癥狀,降低發病次數,促進恢復肺功能。
現臨床護理路徑已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此護理模式具有科學性和標準化特征[3],將患者作為干預中心,提升護理完整性和質量的同時,可建立并維持良好的護患關系。首先,根據患者實際狀況制定護理計劃,考慮到個體差異時,實施針對性干預,讓整個護理更加整體化、科學化、規范化[4]。此護理模式往往針對發病率高、病程長的疾病,因此,更為適用支氣管哮喘。臨床護理路徑可按照各患者不同狀況,制定連續、動態的護理計劃,具有較強靈活性。且各護士將護理計劃各環節真正的落到實處,以免因缺乏經驗等因素導致護理意外事件發生。本研究中分組探討了50例支氣管哮喘患者采用不同護理方式的臨床效果,數據結果顯示,路徑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更高,與常規組相比患者住院時間明顯縮短、住院費用大大節省,且并發癥發生率顯著降低,表明臨床護理路徑模式的應用對支氣管哮喘患者康復具有積極促進意義。
綜上所述,支氣管哮喘患者采用臨床護理路徑護理模式,可顯著降低并發癥,縮短住院時間,節省醫療費用,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