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玲莉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 放化療胸部腫瘤科,湖北 武漢 430071)
肺癌位居全球癌癥死亡人數榜首,治療方式多采取放化療,常出現消化道反應,且進行長期的化療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營養不良,嚴重者會導致患者病情惡化,對患者后續的治療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因此,在肺癌患者化療期間進行全面的營養支持和指導尤為重要。本研究對患者實施營養評估干預的綜合護理方式,以期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現總結如下:
選擇本院2017年3月~2018年8月收治的54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7例,女27例,年齡32-72歲,平均年齡(52.23±1.25)歲。入選標準:骨髓象、肝腎功能正常者、無精神障礙功能者、了解此次研究目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有心、肝、腎等功能衰竭者;有應激性消化道出血者;代謝功能異常者[1]。
所有患者均按照日常的飲食習慣進食物,且靜脈滴注500ml葡萄糖注射液(10%)+250ml復方氨基酸(5%)+250ml脂肪乳(20%)與維生素等常規營養液進行營養補給,同時口服能全素粉作為輔助營養治療,200ml/次,3次/d;低蛋白血癥者,輔以人血白蛋白靜脈滴注2-3次/周;如因無法進食的患者,則采取流質食品與鼻胃管方法進行營養支持[2]。
(1)通過PG-SGA營養評估分級法評估治療前后患者的營養狀況,評估時間分別為入院時、首次化療前3d、化療結束后3d。營養評估分級:①良好:飲食無變化,消化道功能正常,體重下降小于5%,無乏力感、水腫,皮下脂肪、肌肉的消耗程度不顯著;②輕中度營養不良:飲食有但不顯著,體重下降在5%至10%之間,偶爾出現消化不良癥狀,有明顯的乏力感、水腫,皮下脂肪、肌肉為輕中度的消耗,脛部、踝部有水腫;③重度營養不良:飲食顯著減少,頻繁發生消化不良現象,體重下降大于10%,嚴重乏力感,活動不利索,一般躺臥于床,皮下脂肪、肌肉顯著消耗,全身水腫[3]。(2)護理滿意度:采取百分制進行評分,特滿意95-100分,滿意86-94分,一般75-85分,不滿意75分以下,護理滿意度=[(特滿意+滿意)/總例數*100%]。
本次研究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取(±s)表示,采取t值檢驗,計量資料采取(%)表示,采取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的營養狀況改善情況顯顯著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營養狀況改善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營養狀況改善情況比較(±s)
項目 血色素(g/L) 體重(kg) 總蛋白(g/L) 白蛋白(g/L)實驗組(n=54) 22.4±3.2 62.3±10.2 8.6±5.3 1.4±10.5對照后(n=54) 26.5±5.7 59.2±10.7 8.1±4.1 1.8±12.9 t值 4.609 1.541 0.072 0.176 P值 <0.05 <0.05 <0.05 <0.05
實驗組的護理滿意度為,顯著高于對照組的護理滿意度,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
癌癥患者一般采取化療方式進行治療,但經過多次化療易造成胃腸道功能紊亂,導致營養不良,且多次化療后,將會使患者的血漿蛋白減少,發生代謝異常,排泄不暢等并發癥。化療過程中,還因藥物的血藥動力學原則,往往會使患者對化療藥物產生敏感性,不良反應發生率呈現日趨上升趨勢,因此,為早日達到治療預期,需為患者補充足夠的營養,為化療提供力量[4]。
本次研究采取營養評估護理干預,這種護理措施應用于肺癌化療患者化療期間,能改善患者的消化道功能,提升機體對營養物質的消耗量,恢復患者胃腸道蠕動功能,營養評估還可直接經靜脈滴注將營養物質輸送至機體的肝臟各處,調節機體的代謝功能,使機體可有效吸收營養物質,確保患者機體能承受化療,盡早康復。同時,營養評估還可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使其能積極配合醫師治療,提高治療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經營養干預后,患者的上臂肌圍、血色素、總蛋白、白蛋白、血肌酐等營養評估生化指標均得到顯著改善,體重有所下降,這表明了,由營養評估可改善肺癌化療患者后期各不良癥狀,為機體提供可持續接受治療的營養供給,消除營養不良狀況。
營養評估在肺癌患者化療中臨床價值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提高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