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貞
(山西省晉中市第四人民醫院,山西 晉中 030600)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比較常見的一種脊椎退行性疾病,在臨床上表現為下肢疼痛、麻木、腰部疼痛等癥狀,具有病程長、遷延不愈的特點,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當前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時,手術是比較有效的一種方法,包括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后路鏡腰椎間盤摘除術等,但是患者術后容易產生劇烈的疼痛感,所以良好的護理干預尤為重要。因此,本文對針對性護理運用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治療中的臨床價值進行了探討,如下報道。
選擇我院2016年2月-2017年5月期間收治的106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擲硬幣法將其分為兩組,每組53例。觀察組年齡(44.2±9.3)歲,其中23例為女性、30例為男性,術式:28例行后路鏡腰椎間盤摘除術、25例行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對照組年齡(44.5±9.2)歲,其中21例為女性、32例為男性,術式:29例行后路鏡腰椎間盤摘除術、24例行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兩組患者的術式、年齡等資料無可比性(P>0.05)。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即術前協助患者完成各項檢查,對患者進行簡單的健康教育,并且術后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給予患者病房護理等。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則運用針對性護理,包括以下幾點:①術前準備。責任護士要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了解,再結合患者病情,制定針對性的心理干預措施,指導患者通過正確途徑宣泄不良情緒,消除內心的焦慮和恐慌,并且運用簡單易懂的語言,給患者講解手術知識,使患者了解到手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使患者調整好心態,積極配合治療。同時,對患者進行術前適應性訓練,包括正確打噴嚏和咳嗽、床上大小便以及手術體位訓練等,指導患者合理安排飲食,主要為富含維生素、高蛋白、高熱量的食物,并且對患者進行呼吸道準備等;②術后護理。術后搬運患者時,應該注意保護患者腰部,避免腰部過伸、過屈或扭轉,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密切觀察,與巡回護士做好交接工作,對術中情況進行了解,并且對創口情況進行觀察,查看有無滲血、滲液等,一旦發現患者切口滲出大量淡粉色血性液體,且患者出現惡心、頭痛、頭暈等癥狀,應該警惕為腦脊液漏,及時告知醫生,采取有效處理措施;③并發癥護理。1)預防泌尿系統感染和結石。責任護士要鼓勵患者多飲水,通常每天飲水量>3000ml,堅持少量多次的原則,并且鼓勵患者盡量自主排尿,有助于預防泌尿系統感染;2)預防下肢靜脈血栓。指導患者進行下肢伸屈和踝泵運動,適當按摩雙下肢,改善血液循環,避免形成深靜脈血栓,對于出現下肢皮膚蒼白、疼痛、腫脹的患者,應該及時告知醫生,協助患者保持足高頭低位,并且嚴禁按摩和熱敷;3)預防體位性低血壓。術后下床前,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準備工作,即四肢屈伸和踝泵運動,站立時,動作盡量緩慢,并且做好體位轉換的過渡工作。
分別觀察兩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體位性低血壓、下肢靜脈血栓以及泌尿系統感染等,并且計算并發癥發生率。
本次數據采用SPSS14.0軟件分析,其中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對比行x2檢驗,以P<0.05表示有差異。
相比較對照組而言,觀察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組間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并發癥對比[n(%)]
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臨床治療中,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和后路鏡腰椎間盤摘除術作為一種微創術式,能夠將患者的實際情況作為基本依據,合理選擇穿刺部位,維持腰椎解剖結構的完整,并且能夠在直視下進行,可以使神經根損傷減輕[1]。但是術前準備、麻醉藥物刺激以及手術創傷等因素會誘發免疫功能和應激反應變化,所以加強圍術期護理干預,有助于預防術后并發癥[2]。在針對性護理中,通過給予患者良好的心理疏導和安慰,能夠使患者正確認識疾病,消除內心的恐慌和焦慮,并且多關心和鼓勵患者,可以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使其積極配合治療[3]。同時,術后加強并發癥預防和護理,在患者首次下床時,指導患者開展準備工作,能夠促進靜脈血向心臟回流,使血壓升高,預防體位性低血壓,并且根據患者實際情況,指導患者合理安排日常飲食,尤其是多飲水,能夠促進患者自主排尿,預防泌尿系統感染[4]。
綜上所述,臨床上將針對性護理運用在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和后路鏡腰椎間盤摘除術中,可以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促進患者快速康復,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