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紫云
(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東 廣州 510000)
血液透析是治療尿毒癥的主要方式,而尿毒癥患者在患病期間,全身各臟器功能較差,長期連續的血液透析作為一種創性制造措施,極易引發并發癥。要想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必須要在護理工作中對并發癥的危險因素進行正確評估,采取有效的預見性護理,從而預防各種并發癥的發生,減少透析次數,提高透析質量。我院針對血液透析患者采用預見性護理,獲得了良好的成效,全文報告如下。
本文選取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104例血液透析患者,按照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組52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齡范圍為20~88歲,平均年齡(45.32±16.84)歲,病史1~22年,平均病史(8.3±2.7)年,每次透析1~3次。104例患者中有9例多囊腎,54例糖尿病腎病,21例高血壓性腎病,2例腎病綜合征,18例慢性腎炎。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透析頻度、病程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都采用藥物結合血液透析的治療方法,透析機選用費森尤斯及金寶血液透析機,常規標準為碳酸氫鹽透析。透析時間每次為3.5h~4h,透析頻率以患者的腎功能狀態為依據進行調整,選用內瘺及深靜脈置管為透析通路,血液流速控制為200mL/min~250mL/min。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的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進行預見性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和護理滿意度。
對比分析不同護理干預模式下兩組患者滿意度、并發癥發生率計數。
采用SPSS17.0軟件處理實驗數據,計量資料使用±s表示,計數資料使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82.69%,其中26例表示非常滿意,17例表示基本滿意,9例表示不滿意;而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6.15%,其中32例表示非常滿意,18例表示基本滿意,2例表示不滿意。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的比較[n(%)]
通過不同模式護理,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7.69%,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19.2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的比較[n(%)]
透析患者存在四肢水腫、營養不良等癥狀,難以建立血管通路,即便建立也可能因長時間使用而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一旦管路扭曲或肝素用量不足,極易造成血栓阻塞導管。所以在透析之前要合理開放留置導管,利用生理鹽水對導管予以沖洗;完成透析后也要沖洗導管,讓生理鹽水充盈導管頭附近血管,并用肝素封閉導管,避免血液逆流進入導管而引起血栓。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形成血栓,可用尿激酶溶栓,根據留置導管的長度注入相應的生理鹽水+尿激酶10萬U,保留15~20min后抽出被溶解的血凝塊。
心功能異常屬于一種嚴重的并發癥,可能造成透析治療中斷,所以在血液透析之前需要詳細詢問患者的病史,對患者的心功能狀態進行初步評估,適當給予心理護理,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防止因自主神經功能異常而造成心功能異常。同時在透析中以患者的病情為依據,加強心電監護,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密切觀察,一旦發生異常則給予吸氧,通知醫生處理。
低血壓出現的原因多是速度過快或超濾過多而造成輸出量降低、心博出量,因此透析之前要認真測量患者的血壓,適當降低透析液的溫度,從而增加外周阻力,刺激血管收縮。如果透析中出現低血壓現象,必須要暫停超濾,減慢血流量,適當抬高患者的下肢;同時輸注150~250mL的生理鹽水,對血壓變化進行密切觀察,當血壓恢復正常后可繼續進行透析。若輸入超過500mL的生理鹽水,血液依舊沒有緩解,則要回血停止透析,對癥治療。
導管感染涉及導管內感染、皮下隧道感染、出口處感染等,而透析患者的留置導管時間較長,加上患者免疫力低,極易引發靜脈炎、感染等并發癥。開放血管通路之前需要對導管周圍的皮膚情況進行詳細檢查,進行嚴格消毒,一旦發現導管周圍皮膚有熱、腫、紅等,應該適當擠壓導管,加強局部換藥,保持皮膚的干燥、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