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娜
(山東省煙臺市煙臺山醫院,山東 煙臺 264001)
闌尾炎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外科急腹癥,主要的治療方式為闌尾炎切除術。在過去主要以腹部麥氏點切口進行闌尾切除術,效果較好,但出血量較多,術后易感染、創傷大、因此不容易被患者所接受。近些年微創手術在臨床上應用廣泛,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具有創傷小、出血量少、感染率低,術后恢復快的優勢,相比傳統手術具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在臨床上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使用。但在腹腔鏡手術期間需要配合優質的護理方式,不僅能夠改善治療效果,還有助于降低不良反應,提升患者的滿意度。無縫隙護理配合是一種新型的手術室護理模式,注重加強臨床醫生與患者的配合,共同順利完成手術[1]。為探討無縫隙護理配合的應用價值,本研究特選取80例腹腔鏡下闌尾切除術患者展開分組對照試驗,詳情如下。
將醫院2016年6月~2018年5月收治的80例擇期行腹腔鏡下闌尾切除術的患者并借助完全隨機方法分為常規組和配合組。常規組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41~80歲,平均(61.5±7.2)歲;配合組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齡40~78歲,平均(61.7±7.0)歲。組間臨床資料均相近(P>0.05)。
常規組均給予常規護理,即在接到病房護士提交的手術申請后做好預約工作,在手術當天與病房護士做好溝通和交接工作,在手術中常規配合臨床醫生并做好護理文書記錄。
配合組均在常規護理的同時給予無縫隙護理配合,包括(1)與病房護士的無縫隙配合:術前主動、積極與病房護士溝通交流并全面了解患者的情況和信息,提醒病房護士做好術前準備工作,在手術當天提前30min與病房護士溝通;(2)與臨床醫生的無縫隙配合:主動向臨床醫生匯報患者的情況并了解護理配合中應當注意的重點問題,詳細記錄臨床醫生的要求和需要向患者傳達的問題,在手術中觀察、記錄并積極穩定患者的生命體征,配合做好麻醉工作,安撫患者的情緒,及時向家屬傳達情況等;(3)與患者的無縫隙配合:與患者加強溝通,護理人員要積極的和患者交流,告知患者闌尾炎手術是一種非常臨床上常見的手術,因此不用感到過于焦慮,告知患者配合醫生完成治療的重要性,樹立患者的信心。術前協助患者完成各項檢查和術前準備,術中盡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減輕患者的壓力和恐懼感,使手術順利完成。
(1)對比手術耗時、術后蘇醒時間、術后生命體征恢復穩定時間差異,
(2)評價并對比臨床醫生和患者對護理配合的滿意度:其中參與常規組治療的臨床醫生共6名、參與配合組治療的臨床醫生共8名,均對護理配合的滿意度按照百分制量化評分,評分越接近100,認為滿意度越高。
將SPSS22.0軟件作為工具進行統計學分析,分別以t、x2檢驗計量(±s)和計數(%)資料,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配合組手術耗時、術后蘇醒時間、術后生命體征恢復穩定時間均較常規組明顯縮短(P<0.05),見表1。
表1 相關時間指標差異(±s;min)

表1 相關時間指標差異(±s;min)
組別 n 手術耗時 術后蘇醒時間 術后生命體征恢復穩定時間配合組 40 41.2±3.8 2.1±0.4 5.1±1.0常規組 40 50.6±4.3 3.0±0.5 6.8±1.2 t值 12.016 7.841 6.403 P值 0.000 0.000 0.000
臨床醫生對配合組患者手術中護理配合的滿意度評分為(94.2±2.6)分,對常規組患者手術中護理配合的滿意度評分分別為(89.3±3.1)分;配合組和常規組患者對護理配合的滿意度評分分別為(96.3±2.0)分、(92.5±2.0)分。對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10.807,P=0.000;t=5.647,P=0.001)。
腹腔鏡下闌尾切除術是闌尾炎患者常用的微創治療手術,由于手術器械、材料較多,且對精準度、消毒滅菌的要求較高,因此圍術期需要手術室護士給予全面的配合,尤其需要注意避免細節問題,消除當前工作中的“漏洞”。常規護理在腹腔鏡下闌尾切除術患者中應用有確切的成效,但是護患、醫護、護護之間的配合度仍有待加強[2]。無縫隙護理配合是指根據當前常規的護理工作中的問題尋找“漏洞”,并進行逐個“修補”,提升服務質量[3]。在腹腔鏡下闌尾切除術中無縫隙護理配合的應用能夠加強手術護士與病房護士、臨床醫生和患者的配合,保證手術順利進行和術后快速恢復。因此無縫隙護理配合在腹腔鏡下闌尾切除術患者中應用具有獨特的優勢。
本次研究結果中顯示,配合組手術耗時、術后蘇醒時間、術后生命體征恢復穩定時間均明顯短于常規組,患者和醫生對護理配合度的滿意度評分對比也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可知無縫隙護理配合能夠有效縮短手術時間,加快術后蘇醒,促進生命體征快速恢復穩定,提高患者和醫生的滿意度。綜上,在腹腔鏡下闌尾切除術患者中無縫隙護理配合具有明顯的優勢,值得借鑒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