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婷
(山東省中醫院綜合內科,山東 濟南 250014)
類風濕關節炎( 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臨床上發病率較高的系統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該病以慢性關節炎癥為主要特征。類風濕關節炎的病程長,若不進行有效的治療,病情發展會出現不可逆的骨關節破壞,對患者的生活質量、身心健康均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然而,護理也是患者必要的選擇,而RED模式的延續性護理會為患者帶來良好的治療效果[1]。現報告如下。
本研究對象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取的64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2例。
納入標準[2]:①均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疾病;②肝腎功能均正常;③對用藥無過敏史或禁忌癥;④自愿參與。
觀察組中:男15例,女17例;年齡從45到76歲不等,平均為(58.46±3.38)歲;病程從1年到13年不等,平均為(6.56±1.28)年。對照組中:男16例,女16例;年齡從44到78歲不等,平均為(58.58±3.47)歲;病程從2年到13年不等,平均為(6.89±1.16)年。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說明兩組是存在可比性的。
對照組:給予常規的出院指導,告知患者的基本注意事項和飲食指導。
觀察組:(1)院內預出院:告訴患者出院診斷情況,醫生也要告知患者及主要照顧家屬的主要出院診斷,并且告訴關于疾病的相關預防知識。(2)出院計劃引導:在患者出院前的兩個小時,由醫生和護士以及患者協商制定容易接受并且好理解的出院方案。指導患者及主要照顧者出院后的藥物管理,仔細掌握患者的正確用藥劑量,引導患者觀察或是發現藥物的不良反應。對患者的日常飲食也要進行方案計劃,依照個人的情況進行實施。(3)隨訪護理:對患者的進行每周兩次電話隨訪,對患者的身體情況也要進行仔細的記錄[3]。
(1)生活質量:應用臨床評分量表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給予評估,分數達到的越高說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良好[4]。
(2)運用問卷調查的形式對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情況進行評估。
(3)運用百分制的形式評估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的依從性,得分越高,則說明依從性越好。
數據均納入到統計學軟件SPSS13.0中,計數指標分別為平均數±標準差(±s),檢驗方法分別為t和卡方,P<0.05,則表示組間有顯著差異。
觀察組的用藥依從性、生活飲食依從性、康復訓練依從性、病情監測依從性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有顯著差異,具體見表1。
表1 對比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依從性評分(±s,分)

表1 對比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依從性評分(±s,分)
組別 用藥 生活飲食 康復訓練 病情監測觀察組(n=32) 98.58±2.03 97.06±1.02 98.88±1.14 99.63±1.58對照組(n=32) 87.50±2.21 87.48±2.31 87.89±2.55 85.46±2.56 t 22.611 26.546 24.738 23.905 P 0.000 0.000 0.000 0.000
觀察組的生活質量整體評分分別為心理能力(80.2±6.8)、社會能力(77.6±2.5)、家庭能力(92.6±2.8)、生理能力(88.6±5.9)均要高過對照組心理能力(45.8±3.5)、社會能力(50.2±3.1)、家庭能力(60.5±3.4)、生理能力(55.3±4.2),其數據可以證明存在顯著差異。
觀察組患者非常滿意有20例,基本滿意有10例,不滿意為2例,其總體護理滿意度為93.7%,對照組患者非常滿意有12例,基本滿意有8例,不滿意為12例,其總體護理滿意度為62.5%。x2為11.257,而數據P值小于0.05。因此,足以證明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模式要高于對照組,其數據分析均有統計價值。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生活質量會一直處于下降的狀態,并且也存在惡性循環,其整體的表現為關節腫痛和病變等。很多患者在急性期住院接受治療,出院之后康復依從性較差等也會導致患者的病情出現惡化。本院提出的RED延續性護理模式可以通過出院之前的模擬指導,幫助患者盡快的熟悉病后的生活,幫助患者建設良好的疾病管理,改善自己的內心不良情緒,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治療的依從性[5]。
綜上分析可以得知,針對臨床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給予RED延續性護理模式可以提升生活質量和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