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明,鄧先余*
(重慶市萬州區三峽中心醫院,重慶 404000)
隨著影像技術的快速發展及增強CT的廣泛應用,碘對比劑的密度高于或低于周圍組織,或使通常X線片上看不到的血管和軟組織清晰成像,以協助醫生做出可靠的診斷[1]。由于在增強掃描過程中需要經外周靜脈高壓注射對比劑,部分患者可出現程度不一的對比劑外滲(Contrast agent exudation CME),加重患者的心理負擔及緊張情緒,容易導致醫患糾紛的發生。日常護理工作中常通過抬高患肢、采用50%硫酸鎂紗布濕敷來促進組織水腫消退、改善局部反應,但該方法療效較為緩慢。本研究通過采用新鮮馬鈴薯片或漿汁外敷的方法治療因碘海醇注射液外滲所致局部組織損傷,分析其臨床護理應用價值。
搜集2013年1月至2018年4月于我院行CT增強檢查且發生對比劑外滲的住院患者60例,所使用對比劑均為碘海醇注射液(300 mgI/mL)。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30例,男16例,女14例;25~80歲,平均(57.25±17.40)歲,輕度外滲23例,中度外滲5例,重度外滲2例。對照組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28~82歲,平均(58.45 ±15.25)歲;輕度外滲22例,中度外滲5例,重度外滲3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狀況等方面無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
在進行CT增強過程中,護士如發現患者對比劑注射部位出現液體外滲,需先立即停止對比劑注射,判斷對比劑外滲計量及程度。將穿刺點周圍局部腫脹范圍≤5cm定義為輕度,將腫脹范圍>5cm,但未超越關節定義為中度,將腫脹范圍超越關節、出現水泡或組織壞死定義為重度[2]。隨即給予抬高患肢及制動。觀察組:選用市售較大馬鈴薯,洗凈切薄片或使用粉碎機制成漿汁(馬鈴薯與生理鹽水比例為4:1),局部用安爾碘消毒后,將馬鈴薯片或漿汁濕敷于腫脹處,覆蓋范圍大于腫脹部2~3cm,用保鮮膜固定,松緊適宜,每2 h更換1次。門診患者指導和叮囑家屬后續執行并給予定時換藥督促,指導家屬通過微信上傳更換部位圖片。對照組:用紗布浸濕50%硫酸鎂后敷于腫脹處,每2h更換1次,保持腫脹部濕潤狀態,24h后改為濕熱敷。微信指導家屬換藥方法,白天兩小時更換一次,并上傳局部皮膚照片,護士觀察各組照片皮膚局部情況,囑晚上抬高腫脹部位,避免受壓。兩組患者如為住院患者,與病區護士進行交接,并給予跟蹤觀察隨訪。護士記錄兩組患者72h 內腫脹消退情況及硫酸鎂、馬鈴薯漿汁療效。
觀察記錄患者對比劑外滲部位腫脹、疼痛和活動情況,并給予對比分析。局部腫脹及疼痛感消失,活動自如為治愈;局部癥狀減輕為好轉;無明顯改變者為無效。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將兩組患者不同方法治療后效果比較采用非參數秩和檢驗;總有效率比較采用x2檢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72小時療效結果顯示馬鈴薯切片或濕敷治療碘海醇外滲性損傷效果優于硫酸鎂溶液濕敷。見表1。

表 1 2組患者72小時療效比較
碘海醇為含有三個碘原子的非離子型高滲性對比劑,臨床應用廣泛。既往研究顯示CME發生率為0.10-2.38%,其外滲劑量通常為10-100ml之間[3][4]。患者年齡、性別、穿刺部位、靜脈血管條件、操作護士相關技術、造影劑注射速度以及患者配合程度均可能是誘發CEM的相關因素[5][6][7]。當碘海醇對比劑滲入局部組織細胞間隙后,由于其高滲透狀態具有吸收組織中水分的作用,液體大量外滲,導致局部肢體出現腫脹、疼 痛 、麻 木等并發癥[8][9]。重度者或不及時處理者可導致局部皮膚組織壞死、潰瘍,引發肢體功能障礙[10]。
對于輕度對比劑外滲可不進行特殊處理,但臨床實際工作中往往均給予積極治療,通過抬高患肢以利于靜脈回流,局部治療方面多采用50%硫酸鎂濕敷,因其為高滲溶液,具有消腫解攣的作用,同時鎂離子可激活三磷酸腺苷(ATP)酶及蛋白激活酶,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穩定膜電位,能夠改善血管內皮細胞的功能[11]。但在實際運用過程中,硫酸鎂紗布上水分蒸發快,藥效難以持久,作用短暫。并且紗布水分蒸發后,硫酸鎂容易結晶而使紗布干燥變硬,可對皮膚產生刺激[12][13],患者較為不適。且起效也較為緩慢[14]。
馬鈴薯屬于茄科薯類,由于其含有大量淀粉及鹽類,具有高滲作用,通過局部外敷可減少滲出,因含有總糖苷生物堿成分,能夠降低局部組織的滲透性,通過抑制玻璃酸酶活性以及抗組胺作用,發揮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15][16]。《本草綱目》記載馬鈴薯具有散淤軟堅、活血化瘀、止痛消炎等功效[11]。本研究依據馬鈴薯藥理作用,將其應用于碘海醇對比劑外滲治療,采用市售新鮮馬鈴薯,選材經濟且便捷,洗凈切薄片或使用粉碎機制成漿汁,局部安爾碘消毒后濕敷于腫脹處,皮膚水泡者消毒局部用無菌注射器抽吸出水泡內液體,再次消毒后行濕敷療法。研究結果顯示,采用馬鈴薯切片或漿汁濕敷總有效率為93.3%明顯高于對照組73.3%,兩組比較有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與常規硫酸鎂濕敷相比較,利用馬鈴薯片或漿汁濕敷起效更快速、可有效消腫止痛、促進損傷組織修復。
綜上所述馬鈴薯片或漿汁濕敷治療碘海醇對比劑相關外滲性損傷效果顯著,因其取材便捷、經濟、安全無刺激、操作簡單無不良反應,可推薦臨床使用。馬鈴薯切片或制作漿汁過程要求制作工具是清潔狀態,避免被細菌污染。同時本研究亦存在一定不足之處,研究病例較少,是否有特異體質人群對馬鈴薯存在特質反應等,希望于今后研究中加以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