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佳莉
(那大鎮海南西部中心醫院,海南 儋州 571700)
護理風險實際就是在護理中處于隱藏狀態的、有害的、不確定的因素,以直、間接方式所造成的死亡或傷殘結果的可能性,其不僅擁有一般風險的特性,而且還具有諸多特性,心血管內科實為一種具有較高風險性的內科類型,來此刻治療者多病情危重,且多數還伴有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癥狀,易出現心跳驟停、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等事件[1]。本次研究針對心血管內科護理中所存在的風險,采取對應的防范措施,報道如下。
于2016年11月-2017年12月期間,選取本院心血管內科收治的236例患者,排除年齡>80歲者,存在認知、意識障礙者,患有嚴重心肺疾病及肝腎功能衰竭者。將患者按數字表隨機分為2組,每組118例,對照組中,男81例,女37例,年齡區間41~77歲,平均(61.4±5.9)歲;觀察組中,男80例,女38例,年齡區間41~76歲,平均(61.2±5.7)歲;兩組年齡、性別等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
(1)意外事件因素。由于患者各器官功能出現不同程度減退,在自護功能方面受到一定限制,燙傷及跌倒等危險;在上廁所時或下床活動,易摔傷或滑倒等;心絞痛等;長期臥床易發生壓瘡。(2)藥物因素。針對心血管疾病患者,因其用藥種類多,易發生配伍不當情況。由于心血管疾病者用藥量少,應嚴格控制靜脈滴注速度。如果滴注速度過快,或使用硝酸甘油,會誘發低血壓;當采用異丙腎上腺素實施靜滴時,如果速度過快,會使心率加快。(3)管理因素。新進護士因臨床經驗缺乏,技能操作不熟練,易引發操作失誤,出現各種護理糾紛。
1.3.1 健全管理制度
依據病房實況及特點,制定關于病區的安全管理制度,對護理工作指引進行細化處理,推動護理核心制度的執行與落實,經評估,制定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方案:(1)對危險因素進行評估,比如墜床危險因素評估、生活自理能力評估、護理體檢及健康教育需求評估等。(2)制定應急預案,開展應急措施的學習與掌握,確保各護士均能有效應對護理風險。
(3)當護理不良事件發生后,科室需根據相關流程,詳實填寫護理不良事件報告單,記錄不良事件發生地點、記錄處理意見及各項整改措施。
1.3.2 組建管理小組
組建護理質量管理小組,組長由科室護士長擔任,管理小組依據工作計劃,定期或不定期的檢查科室質量,反饋結果,組織科室人員,做好分析與總結,制定整改措施。組織護理人員學習風險管理知識,全面了解風險管理的作用及目的,預防風險,杜絕事故出現。
1.3.3 安全管理
將護欄安裝在床旁,將防護欄桿設置在走廊上,保持地面干燥,尤其是衛生間地面,設置防滑裝置,防止出現墜床、摔傷等意外情況。將防壓瘡、防墜床及防跌倒等護理警示標識掛在床頭。醒目、規范的護理標識具有警醒、警示護理人員的作用,對降低護理風險有利,通過設置標識,能夠大幅提升護理工作的認真度與警惕性,預防護理差錯。將防范措施告知患者家屬,當患者上廁所時,需有人陪伴,若出現便秘時,需告知醫師處理,積極指導患者在排便時不能過于用力,預防心絞痛等。
觀察與比較兩組風險事件發生情況、護患糾紛投訴率及護理服務質量滿意度等。
SPSS23.0處理數據,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x2檢驗,若經比較有顯著差異,由P<0.05表示。
觀察組發生跌倒2例,1例護理糾紛,由護理服務態度不好所造成;對照組出現7例風險事故,其中1例發錯藥,2例碰傷,3例跌倒,1例輸液外滲;6例護理糾紛,其中,2例服務態度不佳,護士靜脈穿刺多次失敗3例,行動中跌倒1例。觀察組風險事故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護理效果對比[例(%)]
伴隨醫療體制改革的持續深入,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升,這對護理質量提出了更多且更加嚴格的要求[2]。針對護理風險管理而言,其多為預防,通過護理風險管理的實施,能夠顯著提升護理人員防范、幫助護理人員消除安全隱患,為患者提供更為全面、更加優質且更安全的護理服務,有助于護理風險的降低[3-5]。由此可知,在心血管內科護理中,通過開展護理風險管理,護理人員能清晰的了解患者當前所存在的護理風險,有目的性、做好護理風險管理措施,最大程度降低護理風險,提高護理服務質量與水平。
綜上所述,心血管內科護理中開展護理風險管理,能顯著減少事故發生及護患糾紛,提高護理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