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志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九十一中心醫院,全軍精神疾病防治研究所,河南 焦作 454150)
為了確保患者護理過程的安全性,精神科護理工作流程需要貫徹科學性、全面性、準確評估性的特點,鑒于此本院對護理流程再造過程運用風險管理理念指導,取得了預期效果。報道如下。
本院精神科自2016年時對護理流程再造過程應用風險管理,以此為界限隨機各抽取40例患者為分析對象。通過傳統管理理念指導精神科護理流程再造下干預患者設為對照組,該組患者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在23-47歲間,平均(35.1±4.3)歲。通過風險管理指導精神科護理流程再造下干預患者設為觀察組,該組患者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齡在22-48歲間,平均(35.5±4.1)歲。組間數據差異經統計學軟件處理提示無意義(P>0.05),可做對比。
對照組患者用常規管理理念指導精神科護理流程再造。觀察組用風險管理理念指導精神科護理流程再造,具體步驟如下:①成立專業風險管理小組。小組成員包括精神科各個病區的護士長、質控科科長、護理部主任等,在對科室護理工作監護過程中如發現存在的安全因素或者隱患需要立即上報,并根據存在的問題對護理流程進行再設計與調整。護理部主任主要工作在于探析護理風險存在的原因以及調整后護理流程的可行性,確保護理再造后能夠貫徹落實;②評估風險。識別存在于精神科護理中的顯性風險,諸如墜床、約束不當、喂食窒息或者跌倒等并對其進行合理評估[1];③根據風險的識別與評價,對典型風險進行篩選并據此針對性的制定對應管理制度,完善護理工作流程,對于整個流程中存在的薄弱或者隱患緩解進行再造,最大程度降低風險發生概率,確保一旦發生意外事件能夠及時處理,新護理流程圖始終貫徹以患者為中心的思想,嚴格按照內容執行[2];④徹底落實。護士對負責病情每天進行督導檢查,管理小組督導檢查頻率為每周1次,每月則進行1次全面檢查,對上個月護理流程的優劣進行評價并再調整。
護理滿意度:通過自制調查問卷了解,由患者或者其家屬填寫,包括滿意、一般、不滿意。
護理質量評價:包括護士風險防范意識、風險防范能力以及護理質量,每個項目分數在0-100分間,分數越高質量越高[3]。
對本文所涉及要統計學處理數據輸入SPSS20.0軟件,用%表示計數資料,接受x2檢驗。用±表示計量資料,接受t檢驗。計算所得P<0.05則數據間存在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滿足度80.0%,觀察組滿意度9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請見下表。

表1 兩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質量評價各指標數據均有明顯優越性(P<0.05),請見下表。

表2 兩組管理模式下護理流程再造質量比較
在風險事件出現方面,觀察組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請見下表。

表3 兩種管理模式下精神科患者安全事故發生率比較
精神科是醫院相對特殊的科室,收治患者本身具備特殊性、危險性以及不可預測性,在對患者提供護理服務中如果不重視對相關風險的監護和預防,一旦出現安全缺陷或者問題,對于患者、患者家屬和醫院都會造成嚴重影響。
風險管理指導的價值在于防范于未然,將精神科護理可能存在的風險情況最大程度扼殺在萌芽狀態,全面科學的評價存在于精神科中陰性、顯性的風險因素,據此對護理流程不斷進行再造調整,從本文比較研究所得數據可知風險管理下護理流程再造的優越性,而每間隔一個月對護理流程進行評價和再次調整,確保整個過程的良性循環,更是提高患者安全性和護士專業性的有效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