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彩霞,梁金娥
(漣水縣人民醫院,江蘇 漣水 223400)
目前,血液透析是對急、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腎臟替代治療手段之一,有助于緩解患者癥狀,延長生存時間,在重、危病癥救治中起著重要作用,但技術復雜容易發生醫療問題,護理風險始終貫穿在各個環節中[1]。而護理流程優化是一種改進工作中薄弱及存在隱患的方法,為更好為患者服務,提高診治質量與醫療體驗特進行此次研究,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2015年7月-2017年7月接受血透析治療的42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1例,觀察組采用科學護理流程,對照組采用傳統護理模式。觀察組中男12例,女9例,年齡38-69歲,平均(54.8±4.9)歲,體重46-70千克,平均(61.2±6.3)千克;對照組中男11例,女10例,年齡39-72歲,平均年(50.5±4.7)歲,體重44-69千克,平均(60.5±6.1)千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數據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
對照組實行傳統護理,觀察組使用科學護理流程,具體內容如下:(1)做好患者的分類管理工作:對透析室的所有患者做好編號工作,對病例、透析器等設施也做好相應的號碼標記工作,這樣能夠方便透析器的存放和取出,實現對號管理,避免出現錯誤。(2)做好不同患者區別監護工作:部分進行血液透析治療患者病情較重,需要給予特殊護理。對于年紀較大、行動不便的患者,在透析前后派護理人員進行全程監護,對患者排隊等待區進行規劃,為患者提供良好的等待環境[2]。(3)護理人員協助或引導患者進行輔助檢查工作:部分患者透析后心情比較焦慮,在進行檢查或者等待交費時,相關護理人員可以給予引導和協助。對于需要留取標本進行檢驗的患者,可以協助將檢驗標本放到指定位置,檢驗科在完成相應檢查后及時將報告單送達血透室或相關醫生;影像及功能檢查由護士或導診護士引導到各診斷部門,對于行動不便患者血則協助完成各項檢查項目。(4)定期進行相關培訓:科室定期舉行相關操作技能、理論及安全知識培訓,同時對科室中曾出現過的醫療糾紛或不良事件進行分析討論,以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操作技能水平、應急處理能力和工作責任感。(5)除此之外,為了進一步優化護理流程,根據不同患者的情況不同,護理人員要充分與醫生進行溝通,為患者創造確實可行的便利條件。
患者血液透析結束后,對護理期間的風險事件進行觀察并記錄。患者透析結束后,對患者進行問卷調查,了解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情況。
采用SPSS 20.0軟件處理研究涉及的相關數據,對患者護理風險事件發生情況以及患者對護理質量的滿意程度分別進行卡方檢驗并計算P值。
經過統計分析發現,觀察組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為4.8%(1/21),低于對照組的23.8%(5/2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風險事件對比
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對護理的總滿意度為95.2%(20/21),其中非常滿意18例,基本滿意2例,1例不滿意;對照組中患者對護理的總滿意度為76.2%(16/21),其中非常滿意11例,基本滿意5例,5例不滿意。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
血透室的管理流程是根據每位患者的具體情況,對患者制定個性化的護理流程,包括日常護理以及治療等,其主要內容包括患者接診、治療、血透儀器使用以及保養等,同時包括對患者的治療、心理、用藥等方面進行護理的總流程[3]。通過對病人血液透析治療的護理流程的管理,可以提高透析患者的護理質量,減少治療后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的幾率,同時可以使醫護人員操作更為熟練,護理效率得到提高[4]。
此次研究結果表明,在對患者實施科學的護理流程管理后,患者風險事件相比于傳統護理模式明顯降低,患者對護理服務和質量滿意度也明顯升高[5]。觀察組護理風險事件發生1起,概率4.8%,患者護理滿意度95.2%(20/21)。對照組護理風險事件發生5起,概率23.8%,患者護理滿意度76.2%(16/21),觀察組護理風險事件發生情況以及患者對護理滿意度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在血透室中采取科學護理流程管理能明顯降低護理風險發生概率,提高整體護理水平,對于建立以患者為中心的現代醫學護理模式具有重要意義,值得廣泛應用并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