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們所處的地域文化主要是指家鄉的滆湖文化,我們想依托地方文化資源——“滆湖文化資源”與統編課程相結合起來,打造一所富有地方文化特色且富有現代氣息的幼兒園。在幼兒園校園環境的建設中,我們試圖把校園環境與本土文化相結合起來,改變以往單一零碎、色彩不和諧等種種問題,使本園的環境具有水鄉藝術特色,彰顯本土文化色彩,在環境的隱性教育中提升幼兒多種能力和審美能力,使環境真正服務于幼兒的發展,促進幼兒和諧全面發展。
關鍵詞:本土資源,校園文化,環境
《指南》提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身心發展的經驗。”因此,我們應充分認識環境蘊含的教育價值,并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校園教育環境,讓幼兒在良好的氛圍中快樂自主學習、游戲,讓他們通過校園大環境、主題墻創設、區域游戲互動、社會實踐活動等促進幼兒個性化的發展。
一、 利用本土資源開展幼兒園園區環境創設的有效策略
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認為:“怎樣的環境,就得到怎樣的印象。”環境對幼兒的健康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作用。我們將通過利用本土資源來進行“園內整體大環境、走廊、樓梯”等校園環境創設的研究,讓幼兒感受本地的人文地理地域風情,同時提高師幼創作和創新能力,使全園教師的操作、實踐研究能力迅速得到提高,培養一支有活力的幼教科研隊伍。
基于這樣的思考,有機滲透富有鄉土滆湖文化氣息的環境教育。經過兩年多的實踐,我園嘗試了以下做法:
校園環境的創設:一走進幼兒園大門,校園門口以綠色草地為主色,結合教學主題“我是環保小衛士”和“愛鳥周”,我們每個年級組分別開展了“給小鳥安個家”“我和小樹是朋友”等活動。充分利用家長資源,孩子們紛紛從家里帶來了不同材料自制的鳥窩,孩子們親自將它掛在了樹上。對于花草樹木的名稱,我們制作了蝴蝶狀的標記牌,寫上了“我和小樹”的貼心話語等,每當孩子們散步時或在樹蔭下乘涼時,教師總可以借此機會給孩子一次溫馨的教育,頓時孩子們與小鳥、大樹、校園里的花花草草總有說不盡的話語。
整個一樓的長廊以“美麗的滆湖我的家”為主題,用魚籮筐、各種網兜設置成造型掛置在走廊上空,長廊的主題墻上有五個板塊組成:滆湖的傳說、家鄉的水產市場、有趣的捕魚工具、蘆葦的一生等,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我們采用了圖文結合的方式讓幼兒認識家鄉、了解家鄉,萌發幼兒熱愛家鄉的美好情感。
公共區的天花板我們是以滆湖水鄉畫為背景,畫里有各種水生動植物,只要孩子們來到這里就會情不自禁地想到了家鄉美麗的滆湖,自己就會模仿各種小動物的形象在清清的湖底游來游去的情景,老師則在柱子上設置了許多水生動物的表演道具。如河蚌、螃蟹、青蝦等道具。還用網圍設置成了家鄉的垂釣中心,里面放置著各種磁鐵水產品,隨時讓孩子來垂釣,感受滆湖人的快樂!我們還巧利用近一百平方米的室內場地設置了滆湖一條街:設置了螺蚌館、螃蟹館、漁具館,還把師幼一起收集的貝殼、蟹殼、蚌殼裝飾成工藝品,設置了滆湖工藝品坊,還有滆湖人家小吃、燒烤等應有盡有。真正讓孩子體驗農家游戲的快樂,也給我園的整體環境增添了一道獨特亮麗的風景線。
二、 利用本土資源開展主題墻環境創設的有效策略
充分利用本土資源,創設符合幼兒年齡階段的有特色的主題墻,建設“會說話的墻”,可以使環境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通過相應的實踐與研究,啟迪幼兒心靈,增長智慧,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們在參與創設環境的互動中體驗到表現美、創造美的樂趣。如在大班的主題《有趣的菱角》前,首先,老師們可以事先在主題墻面上張貼了一株菱角植物圖,分別用箭頭標上“花、根、莖、葉、果實”表示部位。隨著教學活動的開展,在孩子們的不斷探索中發現知識、豐富經驗。其次,把各種菱角按特征標記來記錄,使幼兒學會了分類記錄。再次,模仿錄像中漁民阿姨是怎樣采菱角,畫出了采菱角的豐收畫面,讓孩子們通過主題墻與教育教學的互動,掌握了相關知識,使教育教學活動形式更加靈活多樣,也滿足了幼兒的探索欲望。
三、 利用本土資源開展班級區域環境創設的有效策略
我們計劃在區域內提供豐富的、有層次的、可操作的材料,細化各年齡段區域種類的設置,重視操作材料的多樣性,從而讓幼兒在與材料互動的過程中獲得相關的知識經驗。
在區域游戲的設置上:如大班開展的“趣味編織角”中我們就提供了多種的編織材料有棕櫚葉、稻草、竹殼、紙板等,在活動中根據幼兒的意愿添加和滿足,體現了活動區活動自主性特征。同時我們也注重同一材料資源的共享性。如在我們各個年齡段編織區都投放了棕櫚葉這種材料。小班利用棕櫚葉打結、編手鐲。中班同樣利用棕櫚葉這種材料編制糖果、小魚等。而大班則利用棕櫚葉編制長頸鹿、麻雀、帶魚等。
在區角游戲的指導上:比如在“秋天來到田野里”主題開展中幼兒對稻草人產生了很大的興趣,于是根據幼兒的興趣我們在體育角活動開展中增設了《我們都是稻草人》游戲內容,游戲的規則與《木頭人》游戲規則相仿,當幼兒念完:“我們都是稻草人”后,迅速擺一造型停止不動,待有人說:“風來了”,幼兒又可自由做各種動作。
回首兩年多的實踐,我們用實際行動改變了環境,改變了孩子與老師,更改變了幼兒園……。有效促進了我園教師環境創設理念的更新,提升了創設技能和品位,豐富了環境教育內涵,發展了園本文化,創建過程中也是對教師隊伍建設與時代要求的有力切合。
參考文獻:
[1]陸婷婷.淺談幼兒園墻面環境創設[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09(4).
[2]史春梅.淺議幼兒園的墻飾布置[N].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07(2).
作者簡介:
曾方勤,江蘇省常州市,常州市武進區寨橋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