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活是文學的源泉,文學是于生活中提煉的藝術。指引學生在生活中挖掘文學詩意,乃是寫作教學達事半功倍之關鍵所在。而基于室內課堂的空間局限性,高效的生活化寫作教學,應依托于既有的生活素材,在閱讀文本中發現、從尋求和延展生活細節、寫作角度與內容,到窺析其敘寫方式與效果、習作表達方式,再到延展文本話題枝蔓,進一步調取寫作生活素材,可以完成集閱讀、寫作于一體的高效、高質的寫作教學。
關鍵詞:文本閱讀;寫作角度;表達方式;話題延展
教材文本篇章的選取,在內容方向與理解難度上,經過適當調整與科學編排,最終達到與學段學情相匹配。所以,教材除了供閱讀之用,亦可作為寫作范本的模板。“范”之于生活寫作的具體表現,在于其對生活角度的選取、對角度敘寫的方式、與其所具有的話題延展性三者。此亦成為與閱讀相結合的生活性寫作教學的有效行進策略。
一、 抽取文本生活細節,提供寫作切入角度
入選教材的經典之文,必有以讀者共鳴程度為參照的生活訴求,且必有區別于大眾淺顯普遍性話題的角度細微性,這無疑為寫作選題提供了參照,也為發現和感知生活的能力較為薄弱的初中學生提供了關于如何觀察生活,如何引生活入文的高質量的范例。所以,教師要有目的地引領學生去發現文本所涉及的生活細節,逐漸培養其生活為寫作之源泉動力的意識,培養從生活出發,進行生活性寫作表達的能力。
例如學生對寫作的普遍固有印象為:篇幅冗長,缺乏深刻的寄寓含義。閱讀《與謝中書書》一文,我們發現其寫作目的單純,向友人傾吐沉浸山川之美的喜悅之情,而且形式簡單、篇幅短小。這種內容單一的書信體格式,無疑為學生的寫作路徑提供了新的方向。文章由“山川之美,古來共談”起始,以“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為結尾,寥寥數筆,即將作者共遇志趣相投之人的喜悅之情表露而出,而中間詞句亦是單純寫景,寫高峰、石壁、青林與夕陽。這種小品文,通過單純的寫景與情感抒發,也可獨立成文,正如現今流行的微博,小巧凝練,但主題集中,生動形象。如此單純的友人答謝、知音之情亦可以作為一篇文章來表述、抒發,對此的感知將有效幫助同學們意識到寫作中以生活細節切入的可能性與可行性,而只要其所傳遞情感為真、為深。倘若以此為范例,可以有效幫助同學們增強寫作意識,還能夠引導學生擴大寫作選材,以點滴思情,從生活細節切入,為其寫作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二、 窺析文本敘寫效果,體會寫作表達方式
在上述通過挖掘文本生活細節元素,為學生寫作解決了“寫什么”的問題后,下一步便是“如何寫”的問題,即如何通過寫作技巧、語言組織等形式,進行事物、事件與情感的有效性、藝術化傳遞。此為實現作者與讀者、表達與接受一體的完整寫作表達——接受活動的關鍵。而入選教材的經典生活性文本,便成為學生們的優質參考素材。
例如在《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一詩后,我們完全可以以此為契機,運用到寫作教學中,在明確了其“離愁”的切入角度后,可以將同學們的視角引入到情景交融與新奇比喻的寫作方式上。“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一句連用“寂寞”“梧桐”“深院”與“清秋”四詞,描繪出一幅梧桐葉衰枯飄零、高墻深院更顯落寞凄涼的圖景。“鎖”字則生動形象地傳遞出愁情與凄荒之感、無力排遣的壓抑與無奈。而后面“剪不斷,理還亂”則將愁情化為絲,不僅新穎別致,而且還將其無法斷、無法理的特征形象生動地顯現出來,達到了一種極其細膩的描摹愁情的主題效果。賞析結束后,我們可以同樣以“別離”為話題,讓同學們展開寫作。結果發現,在同學們的文章中,便出現了“離別愁緒恰似東流之水,滔滔不絕”“人走茶涼的悲苦,在沾滿塵埃的桌角、在衰敗的花草與清冷的光線中,如此平淡卻鋒利地溢出”“一幕幕調動哀情,調動不知如何活下去的隱憂”等不同凡響的語句。如此的細膩筆觸,由閱讀中來;如此的情懷化遣詞造句,亦由閱讀中來;這便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靈活學習寫作表達方式上的具體表現。
三、 延展文本話題枝蔓,調取寫作生活素材
寫作的關鍵,是多樣化的經驗對同一主題的扶持,也即創作者對各類生活素材的挖掘與回憶。而教材文本之所以成為經典,必然擁有廣闊的思維啟發性空間,所以,教師應找準與學生生活與認知基礎相契合的有效切入口,進行適時的引導與延展,以此幫助學生培養寫作話題引發力,易化寫作。
例如在學習《綠》一文后,我們可以以此為契機,延伸到寫作教學中,在提取出其“梅雨潭之綠”的話題核心詞匯后,我們可以讓同學們提取出生活中自己記憶深刻的某一種色彩。由于受到文本影響,同學們起初的回憶,局限于自然山川景物上。對此,我便引導同學們可以從所有事物中進行廣闊的、意識流般的調取。如由“顏色”切入,依此引出圍繞此的彩虹、圖畫、天空、小說描寫、水果、植物、水墨、燈光,甚而是形狀、事物本身等眾多的主題分支。如此,伴隨而來的素材與情感,也會源源不斷地在學生腦海中生成。諸如“墨水暈染引發的想象”“現代霓虹燈的美感”“水果的色彩”“植物奇妙之形象與色彩觀察”等,發散出眾多可去自由發揮的寫作主題。經過訓練,同學們想要表達傾訴的欲望和動力,逐漸增強,同學們的寫作真正具有了廣泛的素材,此時趁熱打鐵,效果顯著。這樣的寫作才真正具有了學生主體內驅力的決定性因素。
總之,寫作是對生活經歷、情感、現象的描述與抒發,其充盈著濃濃的生命活力與煙火氣息,只有學生善于體會、發現生活點滴的能力得到提示,才能使其成為寫作之基,成為寫作教學之本。因此,教材中的閱讀文本,依其生活化寫作角度、寫作方式與話題空間的既有條件,則成為寫作教學的經典素材與一大契機,成為我們向學生提供寫作教學的源頭活水。
參考文獻:
[1]冉庚文.初中語文閱讀與作文教學關聯性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7.
[2]沈智平.論初中作文教學中對教材閱讀文本的有效使用問題[D].華中師范大學,2012.
作者簡介:
張書香,江蘇省無錫市,無錫市吳風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