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介紹“基于標準的”評估模式,探討斯里蘭卡“國際文憑(The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項目,項目評估原則,評價標準模塊。我國的課程評估應結合“基于標準的”評估模式以達到公平合理的目的。
關鍵詞:評估模式;基于標準的;國際文憑;斯里蘭卡;課程考試
課程評分是專業判斷的一種練習,在其測量中使用最適當和公認的工具是很重要的。現行的兩個主要的評估類別被稱為“規范”和“基于標準”。在規范性評分中,學生之間進行比較和排名。在基于標準的評價模型中,學生的評價是根據一些標準進行的。這給了學生、老師和家長一個機會去發現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并采取相應的行動。
一、 “基于標準的”評估模式
在斯里蘭卡,中學教育階段結束后,學生們參加“中學畢業考試(GCE)(普通級/高級)”;在印度,學生讀完10年級課程之后參加“全印度中學考試(AISSE)”,以繼續進行高等教育;在中國,學生參加“全國高校入學考試”即“高考”,來決定就讀怎樣的高等院校。
評分可以分為兩大類,即“規范”和“基于標準的”。標準化考的評分就是“規范”型,規范性評分來自這樣一種信念:智力也是“正常曲線”,大多數學生的智力一般,也有少數低于或高于一般水平。這種評分體系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對分數必要的描繪。
現代教育的發展趨勢是脫離以“規范性”(normreferenced)的評估模式,引入以“基于標準的”評估模式(criteriabased),即基于預先設定的學習目標進行評估。在標準為基礎的考試中,在不區分高成就者和低成就者的情況下提供定性描述,來表達學習者所要達到的學習目標及成就水平?;跇藴实脑u估是一種較好的模式,因為它需要更多的學生參與,旨在發展學生批判性思維、元認知和反思的過程。
二、 國際文憑項目(IB—The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及評估體系
(一) 國際文憑項目介紹
國際文憑(IB)是公認的遵循標準參照評估模式的教育項目的一個例子。一種成功地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實施了以標準為基礎的評估模式的教育項目。每個科目都有等級的描述,分數根據預先制定好的標準來給予。
它設有小學(一至五年級)、中學(六至十年級)及中學階段最后的兩年所讀的文憑課程(DP)。一直以來,學生的成績是由他們在既定標準下的表現決定的,而不是由每個學生在整個排名中的位置決定的。在DP課程中,學生要學習6個科目:3個較高水平和3個標準水平。這使學生能夠在他們喜歡的學科領域中更深入地學習,同時要求他們繼續在其他領域學習。此外,學生還要學習一門知識理論的課程,這門課程引導他們重新思考問題。每個學生也要完成一篇拓展性的論文,這篇論文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深入研究一個特別感興趣的話題的機會。所有的DP學生也被要求參加一些藝術活動,體育活動和一個社區服務項目。
(二) 項目評估原則
評估通過外部和內部兩個部分進行。課程考試形成外部部分評估體系,內部評估包括由教師標記的校內評估任務,并由IB考官進行審核??刂七@個基于標準的評估模型的主要原則如下:
評估是綜合性的,使用一系列平衡的策略和方法,結合形成性的和總結性的評估體系。評估是公平和可靠的,可以根據來自廣泛任務和活動的一系列證據得出結論。評估的客觀標準是事先向學生明確了的。
在IB項目里,根據標準的描述給出一些分值。學生們每科的成績為1~7分值,7分為最高分值。6門課程的最高總分就為42分,另外還有額外的3分是知識理論課程和拓展論文。總分一共45分。學生的畢業證書成績由綜合成績組成,獲得至少24分的學生才能得到證書。
在12年級階段數學課程取得最高分數的標準性描述有:在具有挑戰性的環境中能成功地運用解決問題的技巧;對課程知識徹底了解和認識;成功地將數學原理運用在復雜的環境中;識別模式和結構,進行演繹、得出公正的結論;理解并解釋結果的合理性,并得出充分的相關結論。
(三) 評價標準模塊
本課程各年級數學課程的考核均以標準為依據有四項同等權重的考核標準。下表展示了標準如何運作在10年級數學課程中:
標準A—知道和領會:在熟悉和不熟悉的環境下選擇正確的數學方式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成功地運用數學方式;在多種環境下正確地解決問題。
標準B—調查:選擇和運用數學問題解決技巧來發現復雜的模式;描述出模式的一般規則;證明這個一般規則。
標準C—交流:用正確的數學語言進行口頭和書面表達;運用正確的數學符號來描繪信息;用數學思維進行完整、清晰的交流;用邏輯結構組織信息。
標準D—在現實生活環境中運用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相關要素;在解決現實生活問題是選用正確的數學策略;運用正確的數學策略解決問題;證明這個解決辦法在實際生活中是否有作用。
世界上有4000多所學校選擇教授國際文憑課程,該課程以獨特的學術嚴謹性、能為大學學習做充分的準備和對學生個人發展的重視為顯著特征。在斯里蘭卡,只有科倫坡海外學校開設了這種課程。
三、 結語
由于“基于標準的”評估模式(criteriabased)比“規范性”評估模式更能評價學習者的進步水平,逐步引入“基于標準的”評估模式(criteriabased)勢在必行。中國高校課程成績評估體系也引入了平時成績的“形成性”評估,但對于形成性評估沒有一個科學客觀的描述和標準,“基于標準的”評估模式為制定客觀科學的形成性評估方案提供了重要的參考,為教育公平合理性提供了范本。
參考文獻:
[1]官品.斯里蘭卡教育現狀[J].東南亞研究,2017,1:35-37.
[2](美)威金斯(Grant Wiggins).教育系評價[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2.
[3]Guskey, T. R. & Bailey, J. M.. Developing. Grading and Reporting Systems for Student Learning[M]. Corwin Press, Inc.
作者簡介:
李雪梅,重慶市,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