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增長,人口、資源與環境方面的矛盾日益增加,在此背景下,生態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生態意識已逐漸建立起來。嚴格來講,生態意識除了需要自發產生而建立外,還需要一定的培養與教育才能將其鞏固與深化。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態教育已成為當下重要的教學任務,同時,也是有效培養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環境問題能力的一種有效措施。
關鍵詞:高中生物教學;生態教育;滲透研究
一、 前言
在人口持續增長的背景下,社會生態環境受到了嚴重的威脅與破壞,人類與生態之間的矛盾也逐漸深化,培養人們的生態意識已成為當下著重解決的問題。學校作為實施教育的主陣地,是開展生態教育的重要場所,將其滲透在高中生物教學中,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生態意識,而且對推動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也有積極意義。
二、 生態教育與環境教育的區別剖析
生態教育是始終圍繞生態系統觀、整體觀和聯系觀來開展的,生態系統的平衡、穩定等既是生態教育的出發點,同時也是生態教育需要達到的最終目的。由此可以將生態教育思想的重要邏輯起點界定為:生態教育思想主要側重點在于生態整體利益,并在此基礎上對事物特點、傾向來進行考察。這也是其與環境教育最本質的區別。因為環境教育其是單方面的探究,忽略了隱藏其下的價值考量,其邏輯起點可以總結為:是始終以人類為中心的自然觀念,而環境則是處于人類中心外的一個二元論術語。簡而言之,環境是將人類置于核心位置,而其他物質則處于人類周圍,這兩者整合起來被稱為“環境”。與此相對的“生態”,則是對相互依存或系統化的各部分之間聯系的概括。
三、 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態教育的措施
(一) 注重教材資源的發掘,滲透生態教育
課堂是實施生態教育的主要方式,也是重要依托,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有意識地將生態教育融入生物內容講述中,使學生既能掌握相關理論知識又能提升自身的生態意識。而課堂教學主要是以教材為參考來進行的,且當下高中生物教材中又包含著豐富的生態知識,所以教師應注重對教材資源的挖掘,從而更好地將生態教育融入到其中。例如在學習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以細胞正常生活需要穩定環境、人體自身調節能力有限等知識為切入點,以此引入環境的自我調節與人類一樣,也是有自身承載力的。如果人類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利用超負荷,那么環境也終會有崩潰的一天,并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愛護環境,科學合理地利用環境。
(二) 開發校本教材,滲透生態教育
高中生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強等特點,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這一特點,積極開發校本課程,并編寫相應的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簡而言之就是為了更好地達到校本課程目標,完成教學目的而對現有的教材內容進行的深入研究,從中挖掘出的教學素材的總稱。借助校本教材,可以實現生態教育的有效滲透,使學生對生物學知識以及生態方面有更深刻的認識。同時,教師還可以改變傳統以教師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方式,而是對其進行創新,注重教學方法的多樣化。例如教師可以針對本節所學生物知識有針對性地推薦給學生相應的生態方面的書籍,并在課上留出十分鐘至十五分鐘的時間讓學生進行溝通與交流,并發表自己的看法。或讓學生根據課上所講的生物學知識在課下搜集相關方面的生態事件,并由學生自行組織通過角色扮演將其在課堂上呈現出來。這些都是滲透生態教育的重要途徑。另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根據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共同探討針對某一生態問題的解決途徑,以此培養學生的生態意識。
(三) 借助主題活動,滲透生態教育
滲透生態教育僅僅依靠生物課堂教學和相關生態書籍閱讀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教師根據具體實際情況開展多樣化的生態教育主題活動,這也可以為生物課堂教學中難以達到的教學目的和效果起到一定的補充作用,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選擇主題活動的方式。例如在講述有關生態環境的生物知識時,可以在課堂中播放有關生態環境現狀和保護的宣傳片或有關環保專題方面的講座,讓學生更為深刻地認識到,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目前的嚴峻形勢以及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并自覺產生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另外,教師也可以借助有關環保的節日,以此滲透生態教育。例如環境日、生態多樣性國際日、保護臭氧層國際日等,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共同開展有關環保的公益活動,鼓勵學生針對當下的環境問題進行實踐調查,使學生在調查過程中提升對環境保護的認識,意識到環境和人類活動之間的關系與影響以及改善生態環境的迫切性。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參與到校園綠化與美化的建設中,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體會到保護環境、共創美好家園帶來的成就感,以此提升學生的生態保護意識。
(四) 進行實地考察,滲透生態教育
實地考察是實施生態教育最為直接的一種方式,因此教師想要在生物教學中滲透生態教育,可以借助學校周邊可以利用的資源并帶領學生進行深入考察。例如農村學校的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深入到周圍環境中,找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生態現象,在班級內進行討論;處于城市的學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森林公園或植物園、動物園進行參觀與實地考察,并將生物知識和生態教育知識融入其中。同時,生物教師還可以以本地的生態保護實例為依托開展生態教育,例如帶領學生深入到一些水污染嚴重的地方,并在班級內集思廣益共同探討相關的解決措施。借助這些實踐考察活動,可以使學生對當下嚴峻的生態環境形勢有更直觀的認識,也能更近距離與大自然進行接觸,并使學生反思人類在發展過程中對大自然造成的傷害,使學生意識到,保護生態環境是當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四、 結束語
綜上,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行,教師應以生態教育為立足點重新領會生物課程中所富有的生命價值,這也是滲透生態教育必須具備的重要素養。同時,新課改的提出也為生態教育的實施提供了重要平臺,因此,教師要不斷創新現有的課堂教學方式,從而更好地將生態教育滲透到各個教學環節中。
參考文獻:
[1]梁雪紅.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J].中國農村教育,2018(20):42-43.
[2]陳睿.高中生物教學中的生態教育滲透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8(43):168-169.
[3]李加政.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態觀教育的途徑[J].環境教育,2017(9):46-48.
作者簡介:
韓耀輝,甘肅省平涼市,甘肅省莊浪縣韓店農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