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等職業教育是職業教育的分支教育,是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還是提升我國就業率的有效途徑。由此,它肩負著培養億萬高素質勞動者的重要任務,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目前,我國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模式仍以傳統的教育理念為教學方針,導致中等職業教育培養出的人才無法滿足于社會需求。基于此,本文分析中職生計算機教學現狀,探討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實施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中職計算機教學;驅動教學;設計
任務驅動教學就是讓學生在典型的“任務驅動”下進行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逐步完成一系列“任務”,從簡單到復雜,從簡單到困難,從而獲得一條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識。而且,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升分析問題的能力、利用計算機解決問題和處理信息能力。
一、 中職生計算機教學現狀
目前,世界上的計算機應用正朝著多樣化、專業化的方向發展。但現今,計算機專業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與計算機的發展和社會對計算機專業人才的需求不相適應,差距正在逐步擴大。它已經無法滿足社會各界對計算機專業化、多元化、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中職生計算機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大部分仍處于“臺式電腦”的水平,專業課程的內容過于片面。甚至有些專業課程是不必要的,導致學生就業后,專業技能與實際運用有誤差,對于工作崗位毫無用處。然而,許多實用和專業的課程和計算機應用軟件還沒有被開發學習。
二、 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實施
(一) 任務的設計
任務驅動教學的設計是教學的核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的好壞。由此,根據學生的已知為基礎,創新設計結構,通過結構上的互通讓新知識與舊知識存在聯系。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創設問題情境時,制定切實可行的任務。首先,任務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引導者、任務為線索展開一系列的教學設計。從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在任務中不斷地給予學生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在壓力下創新、主動探索,滿足學生的自我能動性,從而完成教學任務。其次,任務提出將決定學生在這門課上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在設計任務時,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考慮學生現有的文化知識、認知能力和興趣。在任務開始時,讓學生在計算機上做簡單的操作,然后通過一系列的任務訓練,使學生能夠在計算機操作上犯更少的錯誤,學生熟練的操作效率更高,整個過程遵循從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最后,任務設計應注重學生知識接受能力的手段。對于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來說,他們對新事物充滿好奇心,但是他們接受知識的能力往往大不相同。當教師設計任務時,任務的難度應該是分層的。應注意將新知識點的數量控制在合適的范圍內,并將前一個任務的知識點集成到后一個任務中。對于新知識、新內容或一些困難的任務,教師應事先演示或給出清晰詳細的操作步驟,以便于每個學生掌握本課的內容。
(二) 任務的實施完成
實施任務時,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思考問題,對問題發出提問,再通過假設、模仿等形式,在提出問題中分析問題、總結問題,從而超額完成任務。基于這個條件下,獲取和應用知識的過程中,應采取引導、解惑、評價等多種教學方法,促進思維能力,尤其是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展。任務可以由個人或小組完成。學生相互合作討論。在完成任務的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教師應時不時地激勵和引導學習困難的群體或個體學生,使所有學生都能更好地學習和接受知識。
(三) 效果評價與總結
當學生完成一項任務時,已有了充足的知識與論點,并組建出屬于自己的認知結構。雖然內容不夠完善、結構不夠具體,但可以通過教師對學習成果的點評、分析、總結中補充。由此,教師及時對于學習成果評價,也是給予學生知識反饋的機會,促進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教師多給予學生成功的機會,學生只有享受成功后,才能不斷地進步、提高。據大量的研究也表明,學生受到表揚后的主觀行為會發生改變,而這些改變是由于心理得到滿足引起的。
三、 結語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在提出問題中分析問題、總結問題,從而超額完成任務的教學方法。然而,在實施過程中,以任務為驅動壓力,讓學生與老師互動中,發現問題,從而自我解決問題。而教師通過與學生的互動,發現學生的不足,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制定相應的解決辦法及總結。然而,教學有方法,但沒有明確的方法。實施任務驅動教學應注意步驟合理、目的明確、與其他教學方法的有機結合。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技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個性,從而適應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方向。
參考文獻:
[1]盧忠.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在中職院校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7,17(21):149-150.
[2]王秀梅.任務驅動教學法在中職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中國市場,2016,3(2):187-188.
[3]韓星星.試分析任務驅動教學法在中職計算機教學中的運用[J].才智,2016,20(22):178-179.
[4]劉昆玲.基于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協同教學—以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為例[J].電腦迷,2017,11(12):120-121.
作者簡介:
左婧,江蘇省連云港市,江蘇省灌云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