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正迎來全球化的營商環境。

MANAGEMENT | 管理
陳春花
CHUNHUA CHEN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管理學教授、北大國發院BiMBA商學院院長
有人問我:中國企業是不是一定要全球化?我的回答是:要全球化。理由只有一個:不管你做哪一個行業,企業規模多大,一個最根本的挑戰就是中國市場已經是全球市場。因此,即便你不走出國門,你的同業仍可能是來自全世界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不管主動還是被動,全球化都已經是一個領導者不得不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中國企業走向全球,需要大家做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全球化思維,本地化行動。如果你沒有全球化思維的能力,同時也不具備本地化行動的能力,其實你是無法把握機會的。
在談全球思維的時候,企業首先要改變四點,即改變單一產品的成功、改變單一資源的成功、改變企業家個人的成功、改變沒有付出規則成本的成功。如果不跨越這四個門檻,中國企業是不可能持續做大的,也無法去深入討論全球思維。
首先,企業發展是一個動態、不斷發展的過程,隨著企業戰略內涵的不斷深化,企業戰略視野也需要不斷拓寬,唯有把自己放在全球化時空之中的企業,才有機會找到自己的位置,也只有能夠不斷地為全球貢獻價值的企業,才能夠得到發展的機會。
其次,從創造性角度來說,企業戰略能否得到執行,最簡單的評估標準就是企業是否有相應的資源投入。作為企業家,一個重要挑戰就是如何把稀缺的資源應用到那些真正符合企業長期戰略目標的方方面面。比如在眾多中國企業都在抱怨自己缺乏研發能力、不得不陷入價格戰的泥潭時,華為敢于將10%的收入用于培養高水平的研發人才,并將此作為企業發展的根本章程寫進《華為基本法》。在這種指導思想下,掌握著多項專利的華為成為行業先鋒也就不足為奇,因為它具有創造性的思維能力和條件。
再次,傳統企業生存和發展取決于成本之間的較量,也就是企業邊界由成本決定。因此,絕大部分企業從規模上尋求突破,且獲得非常明顯的效果正是這個原因。但涇渭分明、消極防御的外部邊界亦造成了企業的高交易成本,阻礙企業自身的發展。而現代企業邊界則是開放的、可穿透的,它通過企業外部邊界的高可滲透性來幫助企業獲得持續發展、不斷創新、適應環境。
最后是價值追求。對于今天全球化市場而言,企業戰略是要向顧客提供所需的價值,而非單純產品。隨著企業時代的結束,顧客時代的開始。只有具有這樣思維的企業領導者,才能真正了解到當下企業應該采取怎樣的經營策略。也就是說,全球思維需要基于顧客價值角度來思考,顧客真正想購買的是什么?正如現代管理學之父德魯克所說,檢驗創新的標準永遠是:它為用戶做了什么。
在歷經四十年的快速發展之后,中國企業正迎來全球化的經營環境,而此時,中國企業需要面對的并不是你要不要全球化的問題,而是你如何全球化的問題。在擁有上述全球化思維以后,是否就意味著能成功地在全球布局?我相信還不行,我們還必須要有本地化的行動,做到適應當地的情況、實現當地的采購、以及雇傭當地的員工。
譬如,企業的價值觀要真正去融合。我們的國家從1978年開始先是勞務輸出,再是產品輸出,然后是資本輸出,慢慢地也有了文化理念的輸出,這些都是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如果我們融合的力量不夠,就無法真正把輸出做到底。這就需要我們具備一種融合價值取向的能力,才可以落到本地化上。同時,還要有勤奮和努力,要具有融合的心態,真正把邊界打開,跟所有人去合作、去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