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亮
眾所周知,名句填空是高考語文科目中的一個考點,分值5—6分,是用來考查學生對古代優秀詩文識記情況的一種方式。
“名句”,也是古代優秀詩文中有一定哲理、有一定教育意義的句子。名句填空就應該考查這一類古代優秀詩文的句子,考就要考名句。可是,近年來,各種高考語文練習卷子中經常出現非名句,甚至高考中也時有非名句的現象,就這一點來講,值得思考和探究。
一首詩或者一篇文言文雖然是古代優秀詩文,但并不是整首詩、整篇文言文都是名句。如果要拿來作為考查學生的考題,應該仔細篩選找出是名句的句子,與詩文中心思想相關的內容,不能任意出一句來考查。如果任意考查一句,不僅達不到識記名句的效果而且許多學生也很難填出,從平時和近幾年高考中名句考查得分情況可知,學生在這一考點上得分是不太理想的。
例如,唐朝王維詩《使至塞上》:“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其中的“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暗寫詩人內心的激憤和抑郁,也時有出現在不同的練習試卷和考試之中,而這一句只是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進行刻畫而已。最好的應該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寫進入邊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近人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
又如,2017年高考題: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兩句,寫狂風停止后云層變得墨黑天色馬上暗了下來引出下文屋漏又逢連雨的境況。答案是: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而從《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內容來看,主題是表現詩人寧愿自己受凍而使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胸懷,從主題看與之相吻合的名句應該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如果出題與中心思想相差太遠,學生不僅不好掌握,而且會混淆學生對主題思想的正確理解。
名句考查涉及初中和高中五十多篇古代優秀詩文,學生識記內容量較大,考查才5、6句,學生可以說是大海撈針。本身五十多篇古代優秀詩文中較為有名的句子已經足夠學生識記了,如果再把一些哲理性不大、含義不太深的句子選作考查對象,對學生可以說難上加難。
例如,2015年高考題:請寫出《赤壁賦》中形容曹操水軍盛大場面的句子,答案是“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這兩句雖然是古代優秀詩文《赤壁賦》中的句子,但它只是表明曹軍水軍多而已,它只是眾多句子中的一句,并非很有哲理、有教育意義的名句,同時也不是體現文章中心思想的句子。從 《赤壁賦》課文內容來看,文中有哲理、有教育意義的句子應該是其他的句子。如果考查太偏、太細,學生不僅填不上,而且會失去信心,進而也達不到對古代優秀詩文識記的目的。加上學生學習的科目又多,加之近幾年來名句考查從直接填空升華到了理解性和遷移性的填空。學生不光識記而且要理解全文內容,難度大家可想而知,通過近幾年不同等級的考試可以看出很多學生在名句填空這一考查上效果是不太理想的。因此,名句的考查也要考慮學生的學習和承受能力,這樣考查和學習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自從恢復高考以來,語文試題考點為了適應社會和時代的需要,考查知識點不斷變化,試題的閱讀量也在不斷增加。從二選一的選考閱讀轉化為二者必讀必考的新形式,在固定不變的有限時間內突然增加一篇閱讀,學生一時間確實難以適應。本身先前的試題量已經有難度了,再加上名句考查的不斷變化,由出上一聯名句補寫下一聯名句到理解性兩句名句填空、再到理解性不一定是名句的兩句或三句的填空,使得考查的難度又提高了層次。可以說一部分的學生難以適應過來,如果太難,難免會造成一些學生會放棄對名句的識記而在學習中隨意應付的現象。
總之,考查的目的是要求學生通過識記名句達到掌握好古代的優秀詩文,并加以傳承和發揚光大。只有命題程度合理,學生才能掌握好,才能考出效果,才能較好地達到傳承和發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