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鵬
有天才說:“總是‘百度一下創造不了蘋果,也拿不到諾貝爾獎。”的確,真正的思想來自于對學習的嚴肅思考和不懈努力。
可惜,網絡化迅猛發展的時代,有些農村家庭父母對孩子只養不教,放任生活,只求物質給予,導致高中生心理得不到進一步的健康有效發展。
因此,學校班主任在對青少年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時,還要讓網絡化時代的家長多了解孩子的一些新時代的心理特點,掌握一些正確教育孩子的知識和方法,加以有序指導和定期訓練,將有助于高中生身心的良性發展。
作為在現代網絡化中求學的中學生,面對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生活環境的變化,社會意識和心理需求也產生了巨大變化,據某些報刊報道,現在中學生業余時間不泡網吧、游戲機室了,而是自主用玩手機上網的時間最長。網絡也有言“最怕你一生碌碌無為,還安慰自己平凡可貴。”真的值得我們好好品味一番。
面對網絡化的學習與生活。有些父母賦予傳統的重智輕德,忽略對孩子的思想心理誘導,把學好書本知識看得高于一切;有些父母對孩子要求很嚴格,自己卻懶散放縱,對孩子形成巨大的負面影響。
父母強烈的望子成長愿望與現實的矛盾,更是造成父母自主矛盾的變化和自己期待的心理困惑,導致了教育方法與孩子持續發展的特點不一致。許可孩子上網是急功近利,是心灰意冷,是冷熱漸稀,難以持久。對于“教”則是一種極其“暴力”的行為,諸如斷網摔手機等,效果則是微乎其微。
更可怕的是農村一些單親孩子或是留守兒童,父母千方百計滿足他們的要求,只在物質上滿足,不提精神上的需求。
久而久之,中學生的心理變化也隨著他們瀏覽網上的諸多信息度得越來越復雜,因此,對癥——辨合適而棄有害則尤為重要。
隨著網民向低齡化不斷發展,一些高中生出現了沉迷游戲、行為失范、價值觀混亂等問題。如何借網絡之力提升學習力?我想,生活的真諦就是學習,努力學習就是高中生的一種責任。
1.助力能干。時下,被網絡化的未成年人總愛千方百計地在網絡微信群或微博上逞能,希望自己被人另眼相看,大有“時人莫小池中水,淺處無妨有臥龍”之瘋舉。如脫口秀幽默風趣之言,令人覺得自己見多識廣;善意解開一道生活數學難題,讓別人熟知自己特有數學天資;積極參與繪畫比賽,展現自己的繪畫才能;時常武文弄墨參加創新作文大賽,盼望老師同學贊賞自己的文筆;時常講講小故事,展現自己的得意口才;爭當勤勞標兵展現自己能干,等等。
2.展播才能。我們可以利用網絡記錄高中生的孝、仁、理、智、信的小事,以積累他們的立德立人成果。逐步提升他們自主的真善美、理智趣的辯證思想力,用以督導他們的行動表現力。例如教師就該更有心理素質,遙知未成年人學生所欲,洞悉未成年人個性,設法幫助未成年人利用數字網絡實現其微小夢想。如實行班干輪流制,讓未成年人學生在QQ群或微信群上競爭上崗,爭當群(博)主或班長。也可舉辦時事評論人人講、脫口秀比賽,繪畫比賽,成立故事團、寫作興趣團、難題攻克團等,讓團體的探究成果有機會展現在網絡的微信群和微博上,也可以逐步向社會團體(報刊書籍)靠攏,參與更大型的建德益智比賽。
3.靚麗自我。“兄弟情深,其利斷金”雖好,但“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更智慧!近年來,我就是抓住高中生愛表現的心理,大作目標任務式的德育踐行教育,在網上不斷更新學生自主的“追夢進行時”圖表(我的夢想、我信奉的一句話、我最理想的職業、我的孝行舉動、我最靚麗的助人事件、我當前最想實現的愿望、我最想推薦給同學的一本書、我們的最新動態展等),效果顯著!有學生被其他家長點了許多“贊”;有學生的美妙作文被發表;有學生的演講獲區級獎勵;有學生的科普小論文獲市級獎勵;有學生的網絡繪畫被選為公益廣告等等。
我想,我們的生命因為有了目標任務而奮發向上,直達勝利。
德育也一樣!當然,只有教師和家長引導得當,才會給學生帶來無窮的收獲,增添他們對生活的領悟,幫助他們成為一個依靠網絡成就自己真本事的人。
一句話:眼前事,眼前畢!智善心,慧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