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貝貝
《面積和面積單位》是青島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的內容,它是學生在學習了周長之后,又一次接觸了圖形的知識。前幾天,連著聽了幾節同課異構的課,感觸頗多。
我們經常說:“數學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實這句話包含了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一節課,特別是一節新的認知課,比如《面積和面積單位》,我們首先要讓學生對所要學的面積的有關知識感興趣,所以導入環節就顯得尤為重要。
周老師的第一次試講是這樣導入的。首先,請同學們把數學課本放在課桌上,現在請你去摸一摸課本的封面和課桌面,說說你的發現。這時學生會說,課本封面小,課桌面大。這時引出面積定義。這種導入方式,我個人覺得雖然從生活出發了,但是對于學生的吸引力不夠,也就是學生對于這節課沒有足夠的興趣,導致了這節課的氣氛不活躍,以至于接下來的學習更被動。
第二次試講是經過大家的集體評課,得出的想法:從點引入,以為點是空間的最基本構成元素。然后點移動成線,通過讓學生聯系所學過的線的知識,引出線段有長度,同時復習所學過的長度單位,接著線移動成面,引出面有大小,從而引出面積定義。這樣的設計注重了面的產生過程,但是卻跟后面要學習的面積定義和面積單位聯系不大,所以也不算好的引入。
在聽另一所學校的高老師的課時,他是這樣引入的:伸出自己的大手,問學生有誰想和老師比一比誰的手更大?然后通過比較的方法,引出正確的比較手大小的方法,再讓學生之間去比一比誰的手大,教師就可以引出其實我們剛才比較的就是手的面積。誰的手大就說明誰的手的面積大。這樣的設計吸引了學生的興趣,這節課的課堂氣氛也提升了,同時學生對面積的定義有了基本的理解。所以這是比較成功的導入。
聽了這節課,我突然想到了一種導入的方法:我們可以準備兩張大小明顯不同的白紙,然后分別找兩名學生去涂顏色,讓這兩名學生分別說說自己的想法,從而引出一名學生涂的紙大,另一名學生涂的紙小,然后引出我們涂顏色的地方其實是這張紙的面,那么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這樣的設計通過讓學生感知涂色的部分就是面,從而加深了學生對面和面積的理解。
幾位老師在介紹面積單位時都是先引出同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然后再介紹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接著再介紹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時,幾位老師又有不同的設計方法。有的老師直接出示邊長為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然后出示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讓學生直觀感受1平方厘米的大小,再讓學生找生活中的1平方厘米的例子。而有的老師則是先給學生一個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讓學生用直尺動手量一量它的邊長,然后引出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接著直接讓學生找生活中1平方厘米的例子,接下來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設計也采用同樣的方法。
其實,這兩種設計方法,我覺得都可以。可能第二種方法因為學生動手量了,所以印象會深刻一些。我的想法是:有一點我們要注意,就是先讓學生觀察面積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讓學生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有了視覺感知之后,再去找生活中的例子,而不要把這個過程弄反。因為學生對于新接觸的事物第一印象是最深的,所以我們要給學生一個正確的認知之后,再根據認知讓他們去聯系生活。
幾位老師關于練習題的設計也幾乎相同。基本就是填合適單位,再就是通過數方格來比較圖形的面積大小,最后就是找數學日記中的錯誤。其實這節課有兩個難點,就是周長和面積的區別以及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正確使用。那么在練習題的設計中也要體現出來,并加以練習。數學課在講新知識的同時要注重與舊知識的聯系,既要讓學生知道新舊知識的聯系,又要理解他們之間的區別,這才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
每次聽課都是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通過思維的碰撞總會產生一些小火花,在這樣不斷的反思與寫反思中自己也得到了更快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