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曉倩
摘 要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不斷深化,特別在國家實施“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下,青島港口岸集裝箱運輸迅猛發展,腹地已由單一陸向腹地向周邊共同腹地進一步擴大,在這種背景下,青島港口岸圍繞建設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區域物流中心的目標,強化協調、擴大開放、加強管理,深入實施“大通關”延伸戰略,不斷促進港口口岸功能向縱深和廣度輻射。
關鍵詞 集裝箱 經濟一體化 區域物流
一、青島港口岸腹地貨源生成范圍
按照青島港口岸發展規劃,到2020年,以前灣港、油港和老港區為主體,鰲山灣港區、董家口港區為南北兩翼的青島港口集群將基本形成,建成我國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區域物流中心的基礎設施。
青島港口岸腹地貨源生成范圍:主要立足于青島,依托半島城市群,服務魯中、魯南和魯西北,輻射范圍是兩個扇面,海向是東北亞及國內外各大港口,陸向是國內沿黃流域經中亞地區直至東歐。主要利用公鐵聯運、海鐵聯運和內支線轉運等方式,側重于半島港口群中、遠距離貨物集疏運和中轉物流,面向山東半島城市群的大宗商品配送,延伸至沿黃流域九省區,形成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的地位;并積極拓展西北、華北、西南、東北等區域,形成北至海參威、滿洲里,南至廣州、深圳、香港的運輸網絡,建立起穩定的貨源區域,形成多式聯運特色的綜合物流中心。
二、青島港口岸跨區域合作優勢與挑戰
擁有良好的區位優勢。青島港地處渤海灣經濟圈,位于亞歐、亞美和亞澳三大國際主航線,是亞歐大陸和太平洋海陸交匯地帶,在第二條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群中處于樞紐地位,是中國沿黃流域最大的出海口,太平洋西海岸重要的樞紐港。擁有國際一流的港口設施。目前,青島港具有中國最大的集裝箱碼頭、原油碼頭、礦石碼頭和國際一流的煤炭碼頭,沿黃流域最大的糧罐,航線實現了“全球通”,極大地促進了集裝箱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擁有方便快捷的運輸網絡。青島港與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50多個港口開通了航線,陸上在全國52個城市和地區設立了物流終端,開通了十幾條海鐵聯運直通式運輸線。具有優質高效的大通關運行機制,擁有先進的口岸信息網絡支撐體系,具有國內先進的保稅港區功能。
青島港口岸面對區域合作的強化和經濟增長的強勁勢頭,在擴大腹地貨源市場上仍面臨著新的挑戰:一是半島城市群產業升級和沿黃流域各地區產業擴充為特征的產業轉移和合作,迫切要求青島港口岸提高跨地區間的交通運輸和口岸通過能力。二是國內港口群之間及與國外港口群、航運中心的競爭,必須加強青島港口岸跨區域間和港口間口岸物流的協調和銜接,青島港口岸新一輪發展的生命力就在于加強區域合作,拓展腹地市場和空間,服務腹地,輻射腹地。
三、青島港口岸跨區域合作發展對策
(一)建立跨區域合作工作機制
成立以青島港口口岸協調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為基礎,吸收相關港航中介服務、運輸和外貿企業等組成的跨區域合作工作小組,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圍繞沿海港口群、內陸物流園區和沿黃流域經濟合作區的發展,建立廣泛的港口聯系機制,發展與內陸地區內外貿方面的實質性合作。一是建立青島港口岸與沿橋九省區口岸區域合作協調制度,口岸區域信息聯絡制度,通報通關情況,加強陸橋建設和貨源組織。二是組織相關單位和企業,對腹地貨源市場進行一次較為全面的調查和分析,制定相應的貨源開發對策。三是組成專門的班子,組織跨區域港口口岸合作項目推介活動,推進青島港口“東出西進”發展戰略。四是組織和協調相關部門和企業參與沿黃經濟區域合作問題、煙臺APEC區域論壇、環渤海經濟金項鏈的形成及新亞歐大陸橋經濟合作研討等區域合作。五是建立聯系沿黃各省區與日韓、中亞等國家和地區發展鐵路運輸、公路運輸、航空運輸、管道運輸及內支線航運等廣泛的區域合作聯盟。
(二)加強青島港口岸與沿橋九省區口岸的合作
當前,世界已由江河經濟時代、海洋經濟時代進入了陸橋經濟時代,要發揮青島港口岸歐亞大陸橋東方橋頭堡作用,以集裝箱多式聯運為載體,通過跨區域口岸部門聯動,實現口岸直通,擴大口岸延伸,為區域間經貿發展提供口岸支持。一是要鞏固長期以來與沿橋各城市之間建立的口岸合作關系,重點做到區域內物流規劃的對接、通關的對接、物流信息的對接和政策法規的對接,逐步實現區域物流一體化。二是引導沿橋九省區和駐青有實力的貨運公司與日、韓及中亞等國家的貨運公司進行合作,依托青島港口岸,增加由港口直達貨源腹地的鐵路集裝箱班列。三是圍繞經青島港口岸包括山東在內的北方地區通達東歐的直通車,不斷拓展國際海鐵聯運。四是依托行業協會組織相關企業和代理,加強與國內外陸橋運輸領域內知名企業和代理的合作,為客戶提供運輸方案、測算成本、貿易咨詢、報關服務、全程操作、貨物跟蹤、辦理包稅等特色服務。
(三)創新青島港口岸腹地貨物通關新機制
組織海關、邊防、海事等查驗單位在區域通關上實行便捷服務、為內地企業量身定做專門的通關流程,在推進口岸直通、口岸轉關、多式聯運、陸橋運輸等方面確立新的合作機制,推進青島與腹地口岸在功能上互為延伸,形成區域聯合。一是為更好地服務于內陸企業,各相關部門要制定服務內陸企業通關的一系列辦法。二是實行政府公信機制和企業誠信機制,進一步豐富和完善青島港口岸對內陸企業的服務內容,加強兌現服務承諾、落實政務公開和履行服務公約的督查,建立對內陸地區口岸通關綜合監測評估體系。三是進一步采取有力措施,扎實推進口岸提效降費工作。四是根據口岸發展實際和企業需求,協調口岸相關部門試行新通關模式,實現進出口貨物的跨區快速流轉,有效降低企業物流成本。
(四)努力構建青島口岸內陸集疏運新模式
口岸是區域物流的樞紐,特別是當前集裝箱多式聯運構筑海陸空立體式、橫貫式物流體系,極大地提高了口岸內陸空間的通達性,從而擴大了其服務的范圍,要下大力氣完善海陸空集疏運網絡,構建區域國際物流體系、區域運輸服務體系、區域配送體系,將我市建設成為沿黃流域、廣大中西部最方便、最經濟的出海口。一是加強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增強對腹地的服務功能。二是進一步完善已開通的內支線運輸網絡,通過開設班期、掛港設計合理的中轉支線,推動港口間形成互為中轉通道,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三是要以沿黃流域為軸線,以中心城市為堡壘,以鐵路、公路為連線,建設輻射全國的物資集運網絡。四是大力發展貨運代理、船舶代理和貨運保險代理業務。五是加快提升公共信息平臺的服務功能。
(五)深入實施大通關對內陸地區的延伸
“大通關”向內陸延伸,主要是加快建設半島港口群,構建以青島港口岸為中心節點,輻射山東半島和沿黃流域的港口區域聯動機制,改善口岸通關模式,建立以多式聯運和陸橋運輸為載體、以口岸直通為依托的跨區域合作關系,為企業提供異地組貨的可能,方便跨區域運輸貨物,降低企業物流成本,攜手共推區域“大通關”。一是加快半島港口群的建設步伐,為內陸省份提供暢通的口岸聯動區。二是積極推進內陸“無水港”建設,為腹地貨物進出口提供方便快捷的「目的港通關」服務。三是加強跨區域的內陸通道建設,擴大海鐵聯運、內支線運輸和跨境遠洋運輸。四是大力發展航線、航班,完善航向,增加密度,均勻時間分布,促進海運價格趨向合理,減少貨物待航時間,提高直達率。五是完善無船承運人跨區域合作制度,建立區域配送網絡。六是要進一步開放貨運市場,增加市場經營主體。七是依托保稅港區、出口加工區,加強港口與鐵路、公路、水運等部門的橫向聯合,構筑起覆蓋廣大內陸地區和國際各大經濟區域的大物流分撥網絡。
(作者單位為青島市道路運輸管理局)
參考文獻
[1] 谷永芳,何記東.現代物流產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J].物流科技,2003(6).
[2] 姜華.區域物流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J].發展研究,2005(12).
[3] 張群,程肖冰.現代物流與區域經濟發展[J].統計與決策,20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