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摘 要 因現階段的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尚有諸多問題存在,加之人口老齡化加快致使我國養老金呈現出收不抵支的情況。這些均對以上工作的完成帶來了極高的難度。本文通過具體論述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旨在推動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更好的發展,有效提升城鎮職工的生活水平。
關鍵詞 城鎮職工 基本養老 保險制度
在政府今年的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了用人單位的基本養老保險繳費率降低到16%,所以為了全面落實這項政策,李克強總理在3月26日專門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進行了先關的戰略部署。這是國務院連續四年第六次進行社保費率的調整,其調整的幅度最大,對推動我國的經濟發展和完善養老保險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樣為了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新要求,便需要根據實際情況構建完善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系統,從而促使我國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更好的發展。
一、縮減制度差異,促進制度的公平性
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主要設計目的是為了能讓全體職工于年老時期,且在勞動能力與身體均每況愈下時能活動一個基本的生活保障。對此,為確保以上目標的順利實現,便必然要對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實施規范化的管理,合理的調整除了對城鎮職工的基本養老繳費比率予以適度的調整外,諸如失業、工傷等保險費率政策仍將繼續執行,且同時還徐對勞動密集型企業在穩崗和社保補貼方面給予更高的力度,以此方有助于維護鎮養老保險制度的公平性,繼而切實促進城鎮養老保險制度的穩定發展。[1]
二、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
養老制度唯有在體現社會公平的同時對個體之間的差別給予高度重視,方能起到維護社會和諧以及促進養老保險效率的積極作用。至于養老水平的合理調整,首先需審視相關的繳費標準來切實建立起“多繳多得、長繳多得”的繳費激勵及約束機制來讓職工個人的繳費及權益能可得以更加有效的顯現。而對于繳費多且持續時間長的人員,其個人賬戶的存儲額自然也不能與正常繳費人員同日而語。至于在待遇領取端,個人賬戶的養老金支發亦需基于個人賬戶的存儲額為基礎,而繳費的指數計算亦需以具體的繳費基數為標準,以此方能切實展現長繳多得機制的優勢所在。[2]
三、合理定位基本養老和老有所養
當前,我國的基本養老與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發展目標均是為了確保每一名離退休人員均能得到有效的生活保障。而依照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之規定,即離退休人員唯有在在職期間參保并切實履行了繳納部分保險金額的責任后,當其達到規定的退休年齡后,方能領取到相應的養老金來為自身的老年生活提供保障。至于老有所養則是每一名老人均希望達到的需求。當然,鑒于老人亦是獨立個體,故個人所期望達到了目標也將不盡相同。對此有關養老保險金前期的繳納亦需結合老年人對老年生活水平的定位,倘若想要自身晚年有一個高質量的生活,則繳費的年限必須要在15年的基礎之上進行演唱,以此便可享受到更多的保障。與此同時,國家也正致力于建立與完善多層次化的養老保障體系。目前,該體系允許參保人自行補充繳費金額來達到個人所希望達到的養老需求。當然,老有所養目標的真正實現,目前尚唯有基于傳統的養老觀念。除此之外,當代老年人本身還應具備一定的養老憂患意識,不能單純認為自身以根據國家規定繳足了養老金便可一世無憂,這樣的思想顯然是不現實的。
四、逐步提升“統籌層次”
“統籌層次”的提升無法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按部就班的逐步進行。對此,中央亦提出了明確規定,即在“十三五”期間需完善對基本養老金的全國統籌。而執此時間端,全國各地均需尋找新的競爭均衡點來應對“統籌層次”的提升問題。與此同時,對不同層次,中央亦提出了相應的要求,諸如對省級基本養老金,國家規定的基本養老金統籌完成時間為3年;而全國的基礎養老金統籌則最晚要在2020年以前全部完成。實施深化增值稅改革方案,包括將制造業等行業現行16%的稅率降到13%等。劉昆說,目前增值稅降低稅率的具體辦法已經公布,下一步將繼續朝著推進稅率三檔并兩檔、稅制簡化方向邁進。而一旦實現對全國基礎養老金的統籌,企業職工的基本養老保險問題亦能得到有效突破,繼而可確保全國范圍內自由轉移目標的順利實現。
五、加快參數指標正常調整機制
有關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數指標的建設主要包含如下四方面,分別為:繳費基數、費率、年限以及養老金的領取。此四方面指標將于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可持續性、企業的經營與發展以及參保人員退休后間可領取多少養老金等問題密切行管。對此,基于年段時期養老保險費率調整的社會背景,便更應在城鎮職工的基本養老保險繳費費率上予以統一;其次則是需在施行延遲退休政策同時提高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最低繳費年限。如此方能在增強參保人對未來的心理預期同時確保制度的持續推進。
總之,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日漸嚴重,當下也唯有確保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創新與完善,通過縮減制度差異,促進制度的公平性、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合理定位基本養老和老有所養、逐步提升“統籌層次”、加快參數指標正常調整機制,方能進一步減少原先制度的“慣性”副作用,讓制度能更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經濟環境,如此方有助于維護我國社會整體的發展和諧與穩定。
(作者單位為左權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參考文獻
[1] 許明.中國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可持續性分析[J].中國市場,2018(30):661.
[2] 李瓊,周宇,張藍瀾.中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區域差異及影響機理[J].地理學報,2018,7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