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事件:最近,在各地出臺的新一輪促進消費政策中,“培育夜經濟”一詞頻頻出現。北京、上海、天津、重慶等城市紛紛推出舉措,提出要建立夜間經濟示范街、地標型夜市。一段時間以來,“夜經濟”成為熱詞,也成為衡量城市活力的重要指標。

游客在西安曲江大唐不夜城內觀看花車巡游(新華社劉瀟攝)
夜生活古已有之,但“夜經濟”一詞歷史并不長。這一經濟學概念自20世紀70年代誕生起,就有著鮮明的拉動內需、促進消費等導向。如今,它更成為衡量城市繁榮、生活舒適度與便利度的重要指標之一。
經濟日益繁榮,服務場景不斷拓展,滿足著消費者高品質、多樣化的需求。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社會到分秒必爭的現代生活,夜晚的時間被拉長、延展,變得更加多姿多彩。遍布大街小巷的24小時便利店成為加班人群的“補給站”,不斷延長的夜間交通運營時間讓夜歸人更從容,在夜間舉行的球賽、跑步活動讓白天忙碌的人們也能參與體育鍛煉……由夜經濟所塑造的消費模式、生活方式,正成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生動注腳。
夜經濟被稱為中國經濟新興活力源。數據顯示,以服務消費為主要內容的夜經濟在城市GDP中所占比重不斷加大,發展迅猛。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等城市的夜間消費約占全天消費額的一半,并逐步上升。從提升城市發展水平來看,夜經濟打造的亮麗風景線,不僅是一張嶄新名片,更能創造就業崗位、帶來產業發展機會;從拉動內需、促進消費角度來看,夜經濟不僅是城市消費的“新藍海”,更為當前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發展夜經濟,離不開科學的城市規劃和城市治理的升級。中國旅游研究院的調查顯示,限制游客夜間體驗的因素中,受訪者擔心安全問題占比49.4%,夜間交通不便占比25.8%。確實,要解決交通出行、垃圾清運、治安、光污染等一系列問題,既要規劃好城市的空間布局,也要理順城市公共服務體系的運行機制。在國外,不乏因24小時經濟而聞名的大都市。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夜間市長”,英國倫敦的“夜間主管”,都是夜間城市治理的有益探索。上海借鑒國際經驗,也推出了“夜生活首席執行官”以協助“夜間區長”工作。
一方面,夜經濟需求比想象的更旺盛,增長潛力十分巨大。另一方面,諸多有價值的商業與文化資源,還有待激發。在餐飲消費、購物消費與城市燈光秀之外,如何結合城市特點、深挖文化內涵,給消費者創造更加多元、差異的夜間消費場景,或將成為城市競爭的一條新賽道。
唐朝詩人崔液在《上元夜》中寫道:“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從古代都城上元夜的熱鬧,到如今更多城市在每一個普通的夜晚都被點亮。夜經濟見證了經濟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也提供了城市發展升級、邁向國際化的契機。把握好新藍海的內涵,做好夜經濟的大文章,期待衛星云圖上更多中國城市亮起來。(本刊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