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顏怒懟引擎蓋,撒潑一哭天下聞。
奔馳維權女坐在引擎蓋上哭訴的視頻被發到網上,24小時內就被5600萬人瀏覽關注,不到3天,瀏覽量飆升至2.6億人次,近400萬網友留言,幾乎一邊倒地支持她維權。隨后,主流媒體亮相發聲,紛紛批評奔馳漏油不能漏良心,至此,事情才發生驚天大逆轉,維權女維權成功。
有人指出一個細節:她坐在哪里哭,至關重要。
坐車里哭首先要排除,因為沒人聽見,效果是零。倘坐路邊哭,則雖然公眾影響大,但因離現場太遠,沒人和你共鳴;如果坐車旁,席地哭,未免太草根,大家不相信你有文化(研究生);當然去主管的辦公室里哭,那是深入虎穴,雖然有膽,但彼似已鐵石心腸,會睬你嗎;思來想去只有引擎蓋是哭訴圣地,一則可以現身說法,二則引擎蓋就是現場,三則居高臨下,形同審判……
歷史上,“哭贏”的場面比比皆是,問題是哭時要找對地方。
印象里較早的似乎是“卞和哭玉”,《韓非子》載,卞和在荊山得一玉璞,獻給厲王,厲王使人鑒別,說是石頭,欺君之罪,斷其左足。到武王即位,卞和再次獻玉,武王使人鑒別,仍說是石頭,又斷其右足。后來文王即位,卞和抱玉慟哭于荊山下,文王垂注,令人剖璞,果得寶玉。因此稱“和氏璧”。
前兩次,卞和都是“抱玉詣庭”,也就是主動求鑒的,自然效果不好,這次在荊山現場抱玉痛哭,并且“淚盡繼之以血”,終于哭贏。
“申包胥哭秦庭”也找對了地方。他和伍子胥是好朋友,當年伍子胥因父遭讒被害而出逃,并于楚昭王十五年用計助吳攻破楚國。申包胥赴秦求救,但秦哀公對此拿不定主意,申包胥就“哭秦庭七日”,秦王終被其誠意感動而出兵救楚。
在這里,申包胥如在官驛哭,形同偷哭,沒人在意;找權貴哭,等于白哭,因為秦王自己也躊躇,臣下怎么拿主意;在城門哭,將被視作瘋子,百姓眼里秦楚是世仇,他只有在秦之大殿狂哭,哭到秦哀公在百官面前不好意思為止。
傳說中的孟姜女尋夫哭長城,也找對了地方,以秦之暴政,你在任何地方哭訴都要砍頭,只有到荒無人跡的長城痛哭三天三夜,長城才會坍塌,“哭倒長城”何等壯哉!——雖然那只是個傳說。
問題是,哭砸了的也不少。垓下之戰,就是被項羽哭砸的,因為垓下交戰,韓信先敗,項王此時尚有10萬大軍,以楚軍曾經3萬擊破漢軍30萬之悍勇,本足以徐徐而退江東,沒想那晚項王誤中“四面楚歌”之計,誤以為楚地盡降,便對著虞姬悲歌“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你這一哭也太不挑地方了,圍城內,親兵跟著哭,大家伙又跟著親兵哭,遂軍心大亂而崩潰。
金圣嘆也是被自己哭死的,“抗糧哭廟”本是為民義舉,但恰好順治駕崩,哀詔下達,蘇州府衙設靈舉哀,秀才們同為哭靈,若去了府衙之靈堂而不去孔廟,當局也就沒話可說,因為借著哀悼先帝同樣可以絮絮叨叨地抗議的呀,逢大事而哭廟,本乃蘇州一帶的風氣,人多勢眾的“哭廟”申告往往能令官府不敢小視而讓步。但這次還真選錯了地方,他們去了孔廟,遂被冠以“搖動人心倡亂,殊于國法”之罪而問斬。由此可見,“哭對地方”很重要。但我也想,一個社會如是“法治”的,靠“哭”來解決難題總歸不是個辦法吧?而且是誰把人逼到“以哭求贏”的呢?
現代社會現代國家不應再有“哭墻”,一切的一切,總須在法律的框架下解決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