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立晨
摘要:目的:研究數字化影像教學資源庫對于影像診斷實訓的作用與效果。方法:選取我校采用常規實訓的34位實習學生,將其作為A組,另選取在此基礎之上采用數字化影像教學資源庫的34位實習學生,將其作為B組,觀察比較其結果。結果:B組實習學生在實訓課結束后其影像診斷技能總分大于B組實習學生(P<0.05)。結論:在開展影像診斷實訓期間,運用數字化影像教學資源庫,能夠增強實習學生其自身的影像診斷技能,可推廣。
關鍵詞:數字化影像教學資源庫 教學 影像診斷 效果 實訓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6-0196-02
影像診斷實訓即為借助對各類影像圖像進行閱讀,并依據臨床實踐與其余監測對病癥實施辨別與診斷,其具備總體性、實踐性、高效性等方面的優勢。[1]現階段,各類影像設施獲得了提升與進步,使得當代醫學影像范圍持續地擴展,醫學影像診斷其相關的教學內容也持續地進行升級與更新,常規的教學設備與方式等已不能夠符合學生在短時間的教學中把握持續升級的醫學影像學相關知識的需要。圖像存儲、傳輸體系(PACS)即為把各類醫學影像、數據等加以儲存,在有所需后,可以馬上進行運用,同時,還更為方便實施管理。PACS對于提升醫學影像教學條件與環境、改良教學方式、增強教學成效等給予了保障。[2]本文主要對比與分析了常規實訓與數字化影像教學資源庫對于影像診斷實訓的作用與效果,現將結果進行如下報道:
一、對象、方法
(1)研究對象。選取我校采用常規實訓的34位實習學生,將其作為A組,另選取在此基礎之上采用數字化影像教學資源庫的34位實習學生,將其作為B組。A組中,男性實習學生12位、女性實習學生22位;其年齡在18~21歲之間,年齡均值(19±5.98)歲。B組中,男性實習學生13位、女性實習學生21位,其年齡在19~22歲之間,年齡均值(20±6.89)歲。對比兩組年齡、性別等(P>0.05)。
(2)方式。
A組:對實習學生借助常規的膠片讀片方法開展教學。
B組:對實習學生借助數字化影像教學資源庫實施教學。影像診斷實訓這一科目即為依據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中的學生而設定的,學時總共30個,內容主要包括消化、呼吸、中樞、骨骼、五官五大體系,單一體系總共5個學時,在第4個學期中,影像診斷學等各類專業的科目完成教學后,為了總體性歸總并增強有關知識設定,以能夠更為迅速地適應將要應對的頂崗實習。單次對30位實習學生開展教學,以一致的體系由一位教師實施教課。
開課以前的各類準備。教科室中的所有教師一同開展備課,明確實訓相關內容與總量等,帶教教師自膠片示教圖庫與電子示教圖庫中選出內含健康、基礎病變、普遍病癥的示教案例以給實訓進行運用,示教案例要盡力選取圖像質量較優、資料健全的病案。
開課期間的教學方法。在PACS試驗室中開展,帶教教師先把實訓相關任務、規定、內容等對學生加以展現,兩位學生即為一個學習團隊,在學生其終端計算機與豎屏中對閱片實施觀看,依據自己把握的各類知識實施評判與研究,兩位學生一同探究所觀看示教片其影像特點與病癥特征等,接著,再觀察相關的臨床資料、影像匯報與病案匯報等,產生質疑后,可以對教師提出。總體的學習進程由兩位學生自行把控,對教師所給予的所有電子病案開展閱讀。最后,帶教教師對于該課程中學生所給予的經典問題實施歸總與解釋。在此期間,帶教教師要引領學生全方位借助PACS體系資源庫中所內含的各類臨床病案相關的影像資料,運用設問、開啟、探究、展現等各類方式實施教學,借用雙向互通的方法引導學生開展試驗,立即答復學生所給予的各類疑慮。
開課結束后的考評方法。在實訓課程結束后,教師應開展實訓方面的考評。考評主要包括三大構成:其一,自考評圖庫中隨意抽出10份,規定寫下影像診斷,分數總共60分;其二,隨意標識4份,規定寫下診斷憑據、鑒定診斷與所需補足的資料等,分數總共20分;其三,在這其中,某一份規定寫下健全的影像匯報,分數總共20分。三大構成分數總共100分。
(3)指標觀察。估計對比A、B兩組實習學生在開展實訓課以前與結束后其影像診斷技能總分,分數總共100分,總分愈高影像診斷技能總分愈優。
(4)統計學分析。本研究運用SPSS25.0統計軟件統計、分析研究數據,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s)形式表示,數據間差別用“P”表示,統計學顯著檢驗標準表示P<0.05。
二、結果
在開展實訓課以前,B組其影像診斷技能總分對比A組(P>0.05);在實訓課結束后,B組其影像診斷技能總分優于A組(P<0.05);見表1。
三、討論
影像診斷實訓這一課程能夠引領實習學生借助對閱片實施分析與研究,提升其對于各類病癥開展影像診斷的技能。[3]常規的教學方法即為讓許多學生一同觀察同一示教片,間距過遠,無法看清,對閱片的速度帶來了影響;同時,許多學生一同觀察同一示教片,學生自身的閱片速度不一致,一般會被其他學生閱片速度所影響,無法自行選取自己所要觀察的病案;此外,實習學生在對圖像實施研究與分析后,一般要證實自身的評判準確與否,需搜尋最為原始的影像診斷匯報與病案匯報等。[4]在常規的示教片中,許多匯報因為時間過久而有所缺漏,學生無法進行搜尋,且其圖像不夠清楚、資料缺損過多等都極大地阻礙了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致。
在教師本身的引導之下,運用PACS型終端試驗室開展教學,學生能夠在其自己的計算機中自行、方便地選取相應的影像圖像資料、影像匯報等開展學習,不被其余學生閱片速度所影響。學生能夠更為近距離地觀察圖片,且更為清楚,還能夠自行搜尋患者其臨床訊息、影像匯報與病案成果等,符合學生在開展閱片期間的各類需要,激起其對于學習的主動性。[5]同時,健全的病案資料還能夠輔助教師引領學生在讀片期間把臨床實踐及影像資料加以融合而開展思考,提升學生對于相關知識的把握及運用,培養學生健全的影像診斷技能與思維,進而增強了影像診斷實訓課程教學的成效,還增強了學生自己的學習成效。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出,B組實習學生在運用數字化影像教學資源庫后,其影像診斷技能總分,優于運用常規實訓的A組,P<0.05。
總之,在開展影像診斷實訓期間,運用數字化影像教學資源庫,能夠增強實習學生其自身的影像診斷技能,可推廣。
參考文獻:
[1]師美娟,張明,強永乾等.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OSCE)在影像診斷學實踐教學考核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7,31(1):78-81.
[2]郭芳,李子夏,朱勇.以問題為向導的學習結合以病例為基礎的學習教學模式在口腔頜面醫學影像診斷學的應用[J].山西醫藥雜志,2016,45(20):2445-2446.
[3]王錚,蘇丹柯,賴少侶等.循證醫學在腫瘤影像診斷學碩士研究生臨床教學與實踐中的研究[J].廣西醫學,2016,38(7):1047-1049.
[4]閆安,朱敏,燕樂超等.案例式教學在本科醫學影像學專業《影像診斷學》教學中應用效果研究[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15,36(4):138-140.
[5]陳益紅,謝逢南,彭文獻等.數字化影像教學資源庫在影像診斷實訓中的應用[J].浙江醫學教育,2015,14(2):7-11.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