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娟
摘要:經過近40年的改革,我國在轉變政府職能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黨的十九大以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改革開放全面深入推進的新形勢下,繼續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本文在深入分析當前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現實意義的基礎上,進一步梳理了十八大之后我國在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方面取得的新進展。
關鍵詞:政府職能 放管服改革 黨和國家機構改革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6-0214-02
黨的十八大之后,我國高度重視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緊緊圍繞著“政府職能”這個核心,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為明確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做了一系列的積極探索,在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等方面發揮出了積極作用。
一、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的現實意義
(一)經濟、社會環境的深刻變化考驗政府職能
隨著經濟社會環境的深刻變化,我們的政府職能也應該不斷進行調整、改變。政府職能不是一成不變的,政府職能不應該只局限于適應某一個階段的發展,而是在經濟社會環境發生變化的情況下,要相應地作出適當的調整。從當前的經濟形勢來看,部分地區經濟下行的壓力較大,經濟下行帶來產能過剩、社會不穩定等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怎樣來解決這些問題?政府自身改革的必要性逐漸凸顯,政府自身改革為其他各項改革的進行提供了前提和條件。現在,很多經濟問題、社會問題表面上來看,好像是我們經濟缺少增長點了,社會沒有活力了,而實際上則是政府職能沒有很好地協調、活化、激勵社會資源形成新一輪的整合。由此,經濟社會環境的深刻變化給政府治理提出了新的問題、新的挑戰,這也進一步要求我們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提升防范化解風險的能力、加快轉型的能力,釋放改革紅利,增強改革的內生動力,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二)公民權力保障需求的提升考驗政府職能
權力保障的需要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一個主要方面。怎么讓自己的權力得到保障,是當前人民群眾最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衡量政府職能容納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看政府對公民權力的保護是否到位,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務是否到位。如果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務到位的話,對公民權力保護到位的話,政府職能容納能力就很強,從而也會很好地協調社會做好資源整合。十八大以來,東北振興取得重要進展,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從我國2018年GDP增量結果上來看,我國南方經濟增長率要高于北方。改革開放以來,地方政府相互之間的競爭有效地推動了經濟發展,而政府職能容納能力的強弱是地方政府之間的競爭關鍵,換句話說,政府的服務意識、效率和水平是地方政府之間競爭的關鍵。南方一些發展比較好的地方,較早地通過轉變政府職能,不斷改善營商環境,提升政務服務的效率和水平,從而保持住了地方發展的優勢。因此,要實現東北振興發展,必須增強政府職能的容納能力,彌補政府在服務方面存在的短板,吸引資源來實現振興發展。
(三)政府行為不規范考驗政府職能
當前政府職能轉變過程中存在著一些深層次問題。這些深層次的問題在過去的幾次改革中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這也使政府不規范的行為時有發生。比如,行政權的自由裁量權過大。批一個事項,經常表現是三天也行一個星期也行;另一方面是政府手伸太長。給權力設置了不必要的管制、審批、認定、許可,導致了一系列的問題,給企業和辦事群眾帶來眾多不便。黨的十八大之后,李克強總理多次強調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減少不必要的環節,實現政府權力瘦身,收縮政府的權力,降低企業和群眾辦事的成本,這無形中就是要給企業和群眾減負,增加企業和群眾的機會,帶來整個社會的增值。
二、十八大以來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的側重點
(一)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
十八大之后,我國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的側重點在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放管服改革”是一場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在重塑政府與市場關系、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方面充當了當頭炮、先手棋。可以說,“放管服”改革是十八大之后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的主力軍,也是十八大之后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最大特色。
(1)放:簡政放權。“放”的核心是政府角色定位問題,要重新界定政府、市場、社會邊界和相互關系,解決政府職能越位、錯位問題。簡政放權聚焦簡政和放權兩個方面。主要削減行政審批項目,非行政許可審批減至零。在商事制度改革方面開展“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的改革。在管理模式上實行三張“清單”的管理模式。放權則是政府要向市場放權,上級政府向下級政府放權,政府向社會放權。
(2)管:放管結合。“管”的核心是政府管理轉型問題,主要是解決政府職能缺位的問題。放和管是轉變職能的兩個輪子,只有兩個輪子都做圓了,車子才能跑起來。不能一放就亂,一管就死。轉變政府職能,一方面要把該放的權力放到位,另一方面要把該管的事管住管好。放管結合,主要是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的監管機制。實施“雙隨機一公開”,執法對象與執法人員都處于隨時的待定和變換當中,有效破解了執法“熟人圈子”的形成,降低了人情執法、選擇性執法的危險系數,有利于公正執法和執法處理,避免了執法濫權,有利于社會對執法公正的期待。
(3)服:優化服務。相對于放和管來說,優化服務是政府職能轉變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優化服務,主要是解決政府職能不到位的問題。優化服務意味著政府要改變過去大包大攬的主導地位,要以人民群眾的需求為導向,在“把該放的權放掉”“把該管的事管好”之后,用更到位的政府服務,贏得人民群眾的滿意。
五年來,“放管服”改革的成績是比較顯著的。但是,當前繼續推進放管服改革也進入到了深水區,遇到了一些體制機制方面的瓶頸問題,難以突破。這需要深化機構改革來疏導放管服改革的堵點、難點,進一步鞏固改革成果。
(二)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
十九大之后,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的側重點在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當前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的主要內容。
(1)注重頂層設計。以往行政體制改革,大多數都是以行政系統改革為主,沒有太多涉及政府機構之外的領域。而這次改革既包括黨中央機構改革,又包括全國人大機構改革、國務院機構改革、全國政協機構改革、行政執法體制改革,也包括跨軍地改革、群團組織改革、地方機構改革。很明顯這次改革是一次全方位的改革,注重頂層設計是這次改革一大特點。
(2)以職能確立和梳理為重點。在改革思路上,這次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與以往改革是明顯不同的。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圍繞政府職能來進行的,改革的重點在于職能的確立與梳理,而不是調整機構。在以往的改革過程中,我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按照機構去安排職能的問題。而此次我們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要以職能的確立和調整來設置機構。
(3)鼓勵地方積極探索。此次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我們鼓勵地方在改革中大膽探索,不要因循守舊,像2008年廣東順德探索“黨政聯動”模式那樣,要“因地制宜”,體現地方的靈活性與創造性。今年5月,在中央和國家機關機構改革取得重大進展的情況下,地方機構改革開始正式啟動。各省市機構改革方案陸續出臺,截至目前,各地的機構改革不僅僅在數量上有差異,在機構設置上,除了總體與中央保持一致外,各省市緊扣省情,因地制宜,搞好“自選動作”,也體現了當地特色。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