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愿娟
摘要:交往是人類生活的必要方式,人作為交往活動的主體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的推動下,通過生產實踐實現社會的和諧穩定。隨著數字化科技的發展,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的網絡交往也日漸呈現開放性、共享性的特點,但是網絡交往的經濟方面所呈現的利弊也日益凸顯,在實現現代化強國的過程中要認識馬克思交往理論的重要性,在全球化和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新時代,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用馬克思主義交往理論指導網絡交往的發展,推動網絡交往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馬克思 交往 網絡交往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6-0215-02
交往是人類進行活動的前提和基礎,馬克思認為交往是人類在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所固有的存在方式,交往作為一切活動的前提在空間下更加趨于全球化和社會化,網絡交往也日益發展。馬克思交往理論在網絡交往的正確運用,對網絡交往在經濟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一、馬克思交往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馬克思交往理論是建立在他對資本主義生產勞動、商品交換、勞動異化等的批判認識以及對世界交往的聯系之中。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馬克思論述無產階級的社會性交往對資本主義的巨大沖擊,“當法國的社會主義工人聯合到一起時……人的兄弟情誼不再是空洞的詞句,而是一種現實,人的尊嚴從他們勞累的身軀上向我們投射出來。”[1]
在《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指出,“產品的交換方式取決于生產力的交換方式”[2],人的生產交往關系影響和決定著所有制的形式。在《1857年—1858年經濟學手稿》馬克思從勞動二重性的生成過程進一步論證了其交往理論。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提出了“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觀點,并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明確提出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歷史的第一個活動,即“生產本身又是以個人之間的交往[Verkehr]為前提的。這種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產決定的”。[3]
馬克思指出在商品經濟下,人的交往是以商品作為交往的前提的,這就導致“人的社會關系轉化為物的社會關系;人的能力轉化為物的能力”。[4]資本作為一種媒介使得主體之間、主體和客體之間的交往更加具有社會性。
二、馬克思交往理論的框架
(一)交往的內涵
“交往”一詞從詞源上看,它是拉丁語“communis”,通常在英語中我們用“commuication”(交流)一詞來表達,當然在德文里也有相應的表達詞“verstandinggung”,原意是“分享”。
洛克在《人類理解論》中曾這樣說到:“文字尤其是形成語言的文字,是用來公共交流的,它是人類思想溝通交流的記號。”[5]目前學術界對于交往的概念界定主要集中于“關系說”和“活動說”。首先“關系說”認為交往是人與人之間通過相互交往而形成的關系。“活動說”認為交往是不同主體之間的通過一定的相互作用而進行活動的一種方式。
(二)馬克思關于交往的界定
在馬克思的觀點中,認為交往是與生產密切相關的。馬克思在《致安年柯夫的信》中說:“在人們的生產力發展的一定狀況下,就會有一定的交換[commerce]和消費形式。在生產、交換和消費發展的一定階段上,就會有相應的社會制度、相應的家庭、等級或階段組織,一句話,就會有相應的市民社會。有一定的市民社會,就會有不過是市民社會的正式表現的相應的政治國家。為了不致喪失已經取得的成果,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實,人們在他們的交往[commerce]方式不再適合既得的生產力時,就不得不改變他們繼承下來的一切社會形式。我在這里使用‘commerce一詞是就它的最廣泛的意義而言,就像在德文中使用的‘commerce一詞一樣。”[6]
“實踐是能動的交往形式,是普遍的社會交往及其發展的動力。”[7]所以現實中的個人的交往及其發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把個人的發展和社會的生產以及實踐的發展要緊密聯系,要辯證地看待交往的實質。在馬克思理論的交往中,個人的發展離不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離不開整個社會,要在一定的物質生產實踐的過程中實現人的交往。從社會的角度來看,任何交往都與社會生產活動密不可分。
三、網絡交往的內容
(一)網絡交往的概念界定
曼紐卡卡斯特認為網絡交往的概念是:“網絡交往就是以計算機網絡為信息平臺,在賽博(Cyber)空間中進行的借助于信息或符號的傳遞和共享達到相互理解、相互溝通,進而影響或改變人們相互關系的活動。”
(二)網絡交往的特點
第一,網絡交往作為現代交往的一種形態,具有時代性、普遍性和廣泛性,網絡交往在社會關系的各個方面都體現著信息化。在虛擬的交往空間下,網絡交往的快速和簡單交流使得網絡交往逐漸日常化。同樣的,從全球社會的發展來看,當代社會的網絡交往是用可能性來描述現實性的一種交往形態,使得網絡交往在空間的語境下呈現著創造性、流動性和不確定性。
第二,具有彈性和有效性。在網絡交往中將時間和空間的存在作為一種實踐的流動性來理解,在全球化的時代條件下進行不同地域不同時間的相對性發展,從交往實踐向網絡實踐的邁進是人類技術革命的重要轉折。但是相對來說,網絡交往在時代化的社會中更加具有彈性和有效性。
第三,具有客體社會性。網絡交往從社會的角度是人的社會性在網絡空間領域的拓展,是交往在社會的數字化領域的廣度和深度的拓展,是科技和當代數字化的時代下網絡技術對于人類自由自覺解放的必然需求。網絡交往最顯著的特征是對于個體需求和自主能動性的提高,立足于客觀實踐,充分發揮人的主體能動性。
四、網絡交往的經濟影響
馬克思交往理論是以人的生產作為基點的,是建立在商品交換基礎之上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剩余價值的實現方式,揭露了資本本質的殘酷性。全球化的到來使得知識信息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從而改變了經濟領域的交往方式與交往形態。信息技術的發展,尤其是以計算機和信息化委載體,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助力點,創造著經濟價值。
(一)以信息化實現經濟效益
信息作為一種生產力要素,在網絡交往中存在于虛擬經濟和數字經濟之中,它自身的高智能化和高滲透性,使信息成為一種生產資料被生產者所重視。在網絡交往中,通過對電子貨幣的充分運用,比如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便捷性,使電子經濟通過交往的方式展現出來。以這種經濟化的信息交往為媒介的網絡交往,使經濟主體和客體實現了經濟效益的綜合統一。
(二)消費觀念的轉變
隨著世界交往的逐漸發展,網絡交往在消費領域也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使生產者不僅可以掌握到市場需求變化,甚至可以給消費者更多的選擇,比如說消費者可以選擇先消費,后還款的方式,這是一種超前經濟消費,比如支付寶的螞蟻花唄和信用卡的額度消費,這種消費方式轉變了人們的消費觀念。在網絡交往中,這種消費方式變得普遍,而這一轉變大大降低了企業風險和生產資料的消耗,減少了消費者無能力購買的現象。網絡游戲的興起,同樣增加了人們對數字貨幣的熱衷,這是一種虛擬經濟。在網絡游戲中通過虛擬化的經濟貨幣來增加虛擬財產,通過和開發商在經濟領域的網絡交往,實現財產的分配,所以網絡信息化的交往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第三產業快速發展。
五、網絡交往存在的經濟問題
(一)安全意識淺薄
網絡作為科技經濟的載體,在網絡交往中產生的經濟問題離不開經濟利益的驅動。由于網絡交往過程中人們對于網絡詐騙的辨識度不高,使人們在利用網絡進行交往時,容易泄露個人信息,這為許多違法行為提供了便利。個別人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被金錢蒙蔽了雙眼,所以在網絡交往中,經濟詐騙現象愈加嚴重。比如每當開學季通過網絡交往的平臺,向家長和學生以交學費的名義進行詐騙。在網絡交往中,通過微信聊天和騰訊QQ聊天,網絡騙子會盜用使用者的信息,假裝熟人來騙取錢財,而作為使用者來說,對于熟人和親人的防范意識和警惕性小,導致詐騙者易于得逞。
(二)經濟利益的保障性差
網絡的便捷性使得經濟的發展趨向于電子經濟,淘寶、京東等大型企業的線上經濟使實體經濟逐漸減弱,甚至好多實體經濟關門倒閉,導致許多員工失業。在數字化的經濟下,實體經濟帶來的經濟效益也逐漸降低。但這種線上經濟也存在很大的隱患,物不能被消費者所見,沒有實體,商家在銷售過程中不能保證商品的質量,因此在網絡交往中出現了很多付款之后商家沒有發貨并且不退款的現象。對于經濟主體而言,經濟利益在網絡交往的過程中保障性差。在網絡交往中,由于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的普遍運用,人們會通過填寫個人信息和綁卡來進行消費,但是在使用過程中,經常出現密碼錯誤,或者里面的金錢被轉走的現象,說明在網絡交往時,主體的個人信息和隱私泄露嚴重,在經濟方面的信息由于保障性差,引起財產的損失現象依舊存在。
六、用馬克思交往理論指導我國網絡交往在經濟中健康發展
在馬克思的交往理論中提到,人類在有對象性的各類活動中,使其本身的能動性能夠完全地發揮出來,主動地表現出客體的特色,即所謂的主體性的發揮。社會關系包括了交往關系,并且一個人最終的發展狀態實際上是由其社會關系所決定的,網絡交往在經濟領域的社會關系以虛擬的貨幣經濟和商品經濟為基礎,通過人的主體性活動在網絡交往的經濟領域的發展,最終實現經濟利益擁有者的過程。“信息發展方式的特殊之處在于:針對知識本身的知識行動,就是生產力的主要來源。”
網絡安全保障能力提升有利于保障國家網絡經濟發展,為網絡經濟的平穩運行提供了堅強的保障。正確運用馬克思交往理論指導網絡交往在經濟領域健康發展,加強網絡交往在經濟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實現網絡交往的主體和客體之間和諧化的發展,為我國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而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戴維·麥克萊倫.卡爾·馬克思傳[M].王珍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79.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17.
[3][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8-68.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03-104.
[5]洛克.人類理解論(下冊)[M].關文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385-503.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78.
[8]曼紐爾·卡斯巧.網絡社會的幅起[M].北京:杜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47.
[9]習近平.總體建設統籌各方創新發展 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網絡強國[N].人民日報,2014-02-28.
The Economic Enlightenment of Marx's Communication Theory to Network Communication
Zhang YuanJuan
(School of Marxism,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 Xi'an ,710119)
Absrtact: Communication is a necessary way of human life. Human being as the main body of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realizes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through production practice under the impetus of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productive forces and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ople's network communication in social practice is increasingly open and sharing, bu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economic aspects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ar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the process of realiz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a powerful country, w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importance of Marx's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In the new era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 the light of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of China, we should use the theory of Marxist communication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moting the economy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The economy has developed healthily.
Keywords: Marx; communication; network communication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