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銘
【關鍵詞】 幼兒;游戲;自主性;同伴關系;交往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1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08—0126—01
一、游戲中的共情陪伴,為幼兒自主性發展奠定基礎
自主性發展,是幼兒與人快樂交往的核心所在。當孩子進入幼兒園,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世界,沒有親人的陪伴,有的只是陌生的面孔和環境,進而出現各種焦慮、緊張、恐慌的情緒,產生逃避的心理反應和行為,往往會表現出退縮與不信任。作為教師,在這個關鍵時期給予的陪伴,關系著幼兒對環境的熟悉和對教師與同伴的接納。單純的陪伴,帶給幼兒的是溫暖和舒適的感覺;在游戲中引導和陪伴,則會促進幼兒“自主性”的發展,使幼兒在人際交往中能有主動性,而且對幼兒交往規則的習得和人際互動都具有不容忽視的積極作用。針對此類問題,教師可嘗試“放空”自己,放下自己的主觀參考,主動地接納和幫助每一個幼兒,在游戲中傾聽幼兒心聲,在互動中陪伴幼兒游戲,在觀察中回應幼兒需求。
如在小班幼兒活動中,通過師幼共同參與的“娃娃家”、一起分飾角色的“寶寶上幼兒園”生活情景劇、“我在教師懷里聽故事”互動閱讀等形式的游戲,可讓幼兒放松心情、緩解焦慮,從被動的參與慢慢向主動發起交往靠攏。游戲中的陪伴,能夠讓幼兒更加融洽地與同伴、教師產生互動,使幼兒感受到被理解、尊重和接納,引導幼兒學習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積極地完善自我。
二、游戲中的情感體驗,讓幼兒擁有良好的同伴關系
從幼兒的社交發展入手,在游戲中為幼兒提供一個借助于想象表現各種情緒的安全途徑,有利于幼兒消極情感的疏導和積極情感的培養。一是可結合經典故事開展戲劇表演游戲,通過戲劇表演游戲引導幼兒感受良好同伴關系帶來的樂趣。如通過表演故事《狐貍孵蛋》的情境,在“拾蛋”“護蛋”“孵蛋”等一個個環節中,讓幼兒體驗各種角色的情緒變化,懂得要關懷弱者和有責任感等。二是可在結構游戲中,通過分工和協調等,引導幼兒在游戲過程中懂得用恰當的方式與同伴溝通和相處。如幼兒之間一起分工搭建,當出現搭建物體無法結合時,幼兒之間主動溝通、協調,并觀察所搭建的物品,找到存在的問題,然后協商解決問題等。三是可充分利用民間游戲所具有的樂群性,激發幼兒良好的情緒,讓幼兒在游戲中感受輕松愉悅的同伴關系,促進幼兒個性和社會性的發展。如“開汽車”“剁白菜”“老鷹捉小雞”“炒黃豆”“挑竹竿”等游戲,都可以使幼兒在輕松的情境中與同伴快樂游戲,同時促進幼兒的協作精神和進取心。四是可在角色游戲中讓幼兒體驗與同伴共同生活的樂趣,幫助其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養成對他人、對社會親近的態度。如繪本故事《沒毛雞》角色表演,幼兒在代入角色經歷故事中能感受朋友之間互相幫助的情誼,懂得與同伴友好相處的重要性。
無論是有主題的戲劇創意表演,依托繪本的故事表演課程,還是自主游戲和體驗游戲等,都可以幫助幼兒認識身邊的人、事和物,體驗各種同伴關系,感受安全感和歸屬感。良好的同伴關系,能讓幼兒產生積極愉快的情緒反應,能使幼兒從小學會如何與人交往,并建立良好、協調的關系,為提升幼兒社會適應能力奠定基礎。
三、游戲中的愉快互動,讓幼兒懂得與同伴分享合作
游戲是幼兒與同伴交往的主要形式。開展互助合作、群體性的游戲,可以豐富幼兒群體活動的經驗,逐漸消除“自我中心”,學會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問題,愿意與他人分享,學會與他人合作,從而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愿意與他人分享。在相同的游戲時間內,幼兒通過自愿結合,互相之間的配合與協調融洽地進行分享活動,使彼此的情感和需求都獲得滿足,達到合作的目的。比如在搭建游戲中,幼兒自主選擇同伴成立小組玩搭建房屋游戲,小組之間進行比賽,看哪一組搭建的速度快,而且房屋造型獨特,然后請獲勝的小組分享是如何進行合作搭建的、獲得成功后的心情和體驗如何等。在同伴的合作心得分享和教師的引導中,使幼兒體會到了合作的樂趣,強化了幼兒共同分享的行為以及合作行為,促使幼兒養成共同分享的好習慣。
樂意與他人合作。合作是建立幼兒良好同伴關系的重要條件,在協作性的游戲中,游戲內容、情節、角色、行為準則,都要求幼兒能互相配合、協調,在彼此的配合中獲得樂趣和成功。如在自由游戲中,教師可給幼兒自由搭配、游戲玩耍的機會,讓他們充分與同伴交往、接觸、建立友誼,共享交往的樂趣。在體育活動中,有許多培養幼兒合作能力的游戲,如花樣傳球、接力賽、運小豬、一物多玩合作探索等,可使幼兒在游戲中學會合作、分享合作的快樂,從而樂于在日常交往中與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