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
摘 要: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完成改革開放措施后取得的經濟上、政治上的成績,令世界多個國家矚目,尤其對于20世紀末到來時期,我國的經濟水平處于中下游階段,近些年經濟的快速發展已經達到令人贊嘆的地步。但是需人們所注意的問題,是由于生產力的提升影響到環境污染、資源缺乏、資源開發過度等,迫使包括中國的許多國家在發展中面臨巨大環境挑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模式是基于新高度上對于國情審視結果,繼而由此提出生態文明建設來解決阻滯經濟發展問題,擴展未來道路而需作出的一項重大決定。基于此,本文便針對我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執行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生態文明 建設戰略 思想實踐
跟隨我國經濟發展前景來看,多數居民的收入水平與在線資金活性直接影響著國民GDP不斷升高,生產工作、建設工作質量與效率相比其他國家而言,優勢非常明顯。但與其他國家相同之處在于皆要面臨生態環境問題,經濟帶動的力量更好地為我國促進生態建設工作打下良好基礎。所有國家在提升經濟發展性時為保證其可觀性,環境問題未能得到解決,有限資源的不斷開發使國家綠色土地面積和水資源受到工業污染,全國綠植涵蓋率降低同時珍稀物種正面臨消亡。此艱難挑戰皆是人類應盡快解決并面臨的問題,因此我國應對于當前社會主義發展特色提出針對性綠色生態文明建設實施策略,實現建設計劃中設定目標,為生態作出屬于自身
貢獻。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目標
(一)構建美好中國
中國的良好建設可以理解為生態、自然環境的美好構建,同時包括人文環境和諧,構建美麗中國前提下,首先要處理好兩項關系,即為社會與人類、環境與人類關系。不可否認,人類是破壞自然環境平衡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人與自然可和平共處是完成美麗中國建設的條件。自然為人類的發展提供了經濟生產“原料”,故而自然界的消亡同樣代表了人類生活終點。人們只有在發展中不斷自省并嚴于律己,對待自身所造成環境問題嚴格對待加以糾正變革,促使自然可向更好方向發展。而人與社會關系處理妥善,共同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下的生態文明,在環境問題上持一致觀點,促成了人文自然主義和諧統一。美麗中國構建目標推動了生態文明建設結合中國特色社會發展策略的落實速度,讓綠色生活理念深入人心。如今建立的多數生態文明區,保護景區旅游等項目既為人們提供良好觀光環境,更能維護綠水青山。
(二)確定生態文明新時代方向
究其根本而言,我國的生態危機主要過度資源開發以及生產消費力度加強所造成的。若要改變此種生產現狀達到構建生態文明建設目標,便要將工業文明逐漸過渡為生態文明。生產—消費—廢棄的這條產業鏈是固定的,物質生活的不斷追求,最終會造成大量廢棄物質的產生。財富的無限追求并非人的根本人格,但在消費環境影響下,是促使現代居民多數人貪婪追求金錢世界的豐富,對于綠色環境建設和維護漠視。開發資源的商人眼中只有礦物質的商業價值,而觀賞不到其作為自然物資的美觀性。過多追求財富使人忽視身邊身處自然環境的優劣,潛移默化間已被資本異化,追求金錢和物質生活最初衷已被漸漸淡忘。而明確生態文明新時代方向便是為了重新塑造居民思想對于生存的含義,說到底,保護環境只是人類自保的手段而已,保護生態則是在保護人們賴以生存的家園。生態文明新時代方向的確定可以幫助我國居民清醒認知到,一味追求金錢而放棄生態平衡的選擇較為愚蠢。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落實措施將人們從此種錯誤觀念中拉出來,正確利用自身生產能力創造資源。倡導科學持續價值觀,擺正自己與社會、自然之間的關系,摒棄錯誤消費理念,促進社會主義下生態文明新時代的到來。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意義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人民的福祉、國家的前途、“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和中國夢的實現。
(一)優化國家土地開發空間
人們擁有獨立意識,進而會創造勞動。將自然界資源轉化為物質生活資本,從而有了社會與人們的不斷進步。我國從自然界借用的土地、資源、煤礦等,都為國家的生產率做出較大貢獻,相較其他國家而言經濟發展快速,印證了國土對于資源開發利用有重要意義。因此,應對我國的土地資源開發格局進行優化,嚴格限制土地開發程度并限制開發范圍,調整空間結構深入探索海洋資源能力,從而維護國家資源主權。同時加大力度維護領土完整性,將每一寸土地的開發在適當情況下創造資源,定期修復與維護受損嚴重的生態區,時刻警惕潛在危機。
(二)促進國內加大資源節約
自然界資源消耗不可避免,我國提倡節約資源,將有限資源節約集中利用,保證能源消耗最低同時加強生產線能力。例如水資源和土地資源,對于水資源國家大力推行節約循環利用方式,營造節約水資源社會。而土地資源利用應設置保護紅線,使用途徑監管限制加強。礦物質探查頻率應增加,保證開發與保護工作共同進行。推行循環經濟方式,維持減量化經濟原則,廢物循環利用創造綠色財富。提升代際公平性謀求自身發展利益的同時,留下更多空間用于加大自然資源節約,合理享受地球價值。堅持科學理念,致力于研發可再生新能源接替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
(三)綠色生態文明制度的建立
生態文明理念堅持得以保證需落實制度的實施,用制度來規范和影響居民的生活行為以及消費理念,制度的建設應盡量靠近保護、尊重、順應自然發展的生態理念,將每一環節落實。基于監管政策來講,合理發揮政府管理功能,完善土地、水資源等保護制度。基于經濟角度建立制度應將其落實在社會市場并視為依托,改革資源性產品價值和稅費,收集稀有資源和市場反饋,從而使用生態補償制度。基于教育角度應宣傳生態文明風尚,促進教育事業良好風氣進而影響居民節約思想的生成。在政府推行制度與政策時發揮群眾擁護力量,使三者相互平衡與制約,組成符合社會發展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策略。
(四)轉變發展觀念
從過去把后者看作前者的子系統,轉為把前者看作是后者的一個子系統,確保經濟社會發展在環境承載能力之內。只有真正意識到環境的重要性,才能有效地轉變發展觀念,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轉變高投入、高消費的生產、生活方式,形成適度節制的物質消費觀,建設生態文明,在把握自然規律、尊重自然的前提下,以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和諧共處為目標,使環保理念和環保意識深入人心,形成愛護環境的良好氛圍,不斷改善人們的內心心理環境,進而促進外部生態環境的改善。
三、結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一種完整的理論形態,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經驗總結和理論凝結。 我們在拓寬國家發展道路過程中不應忽視一項重要問題——環境問題。社會應承擔起建設美麗中國提倡能源節約的各項策略,確定生態文明時代的發展方向。站在科學發展觀角度組織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奉行“綠水青山既是金山銀山”的生態保護原則,深入剖析影響生態原因,并做出總結歸納。落實制度的實施為社會建設謀求創新,不僅需要我國現代居民的努力,還應將社會生態保護延續至創造未來的群體上,避免急功近利并在構建過程中遵循自然規律,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式深切關心今后發展。
參考文獻
[1]董前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的倫理意蘊[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6):83—92.
[2]林娟,曹孟貞.生態社會主義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J].青年時代,2019,(24):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