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春玲
摘 要:農村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文化建設承擔著為農村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使命。農村文化工作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和不足,因此,需要我們切實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工作。
關鍵詞:農村 文化建設 文化產業
一、領會原則,理清思路
農村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為根本出發點。以加強文化基本設施、基本隊伍和基本方式建設為主要內容,大力發展健康向上、豐富多彩、具有地方特色的先進文化。基本建成同我縣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遍布鄉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農村文化活動經常化、大眾化,并形成資源共享、共建聯辦的良好格局,最大限度滿足農村廣大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需求。農村文化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基本形成符合文化大市建設要求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的新格局,文化陣地覆蓋面、文化資源利用率、文化服務能力等主要發展指標同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指標相適應,力爭走在全省前列。
二、講求實效,抓好重點
首先,抓好隊伍建設,培育多層次的農村文化人才體系。一是健全鄉鎮文化員隊伍。要面向大眾、面向市場,全面推行聘用制,引入競爭機制,實行公開招考、競爭上崗、雙向選擇、擇優聘用。二是培養農村文藝骨干隊伍。要注重發現和培養“鄉土藝術家”,讓他們成為農村文化活動的帶頭人,激發農村自身的文化活力。三是壯大農民業余文化隊伍。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勵農民組織各種文化隊伍,力爭每個村擁有一支以上農民業余文化隊伍。四是扶持農村文化經紀人隊伍。其次,繼續抓好設施建設,夯實農村文化工作的基礎。要注重發揮農村公共文化資源的綜合功能,互聯互通,資源共享,發揮最大效用。第三,要切實加強對優秀歷史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和傳承,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歷史人文資源,加強歷史文化的內涵研究,努力開創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與滿足人民生活需求相適應、與新農村建設相匹配的新局面。我們要根據上級統一部署,深入地開展文物普查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并結合普查工作,切實增強全民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加深對溫州歷史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第四,深入開展各項活動,豐富農村的文化生活。豐富多彩的農村文化活動,是推進農村文化建設的有效載體。繁榮農村文化,一方面要抓好文化下鄉工作,另一方面,要大力扶持農民搞好自辦文化活動。要堅持典型引路,在繼續抓好文化示范村等創建活動的基礎上,實施農村文化示范戶創建工程,以點帶面,推動農村文化全面繁榮。
三、發展文化產業
首先,大力發展農村新型文化產業。要順應農民對文化需求不斷增長的趨勢,鼓勵社會資本在政策允許范圍內,以各種形式興辦文化實體,大力發展電影電視放映、圖書報刊閱讀、文藝演出、競技比賽、教育培訓、信息傳播、科技推廣等新型文化產業,為農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其次,讓農村傳統文化產業重放光彩。我縣農村傳統文化門類眾多,內涵豐富,要在確保原生態文化所蘊含的歷史、藝術和人文價值完整性的基礎上,注重挖掘農村傳統文化內涵,科學合理開發傳統文化資源,培育民間工藝項目,扶持戲曲、雜技等民族表演項目,發展生態游、農家樂等民俗旅游項目,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第三,要加強農村文化市場的培育和管理。農村文化是新興的產業,市場潛力很大。大力開發農村文化市場,培育農村文化市場主體,提升農村文化品位。
四、做好農民培訓
要把農民培訓工作作為農村文化建設的中心環節來抓,加快培養順應新農村建設需要的新型農民。要深入實施農民素質培訓工程。重點抓好農業專業技能培訓、企業崗位技能培訓和轉移就業技能培訓,為農村發展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要適時把農民培訓工作的重心從“應急型”向“技能型”轉移。實施職業教育“六項行動計劃”,加快發展農村職業教育,重點抓好農村未升初高中畢業生后備勞動力培訓,讓他們通過半年到一年的培訓,獲得一項專業證書,掌握一門技能。要突出抓好農村低保家庭人員的培訓。針對農村低保戶創業無門路、就業無技能的情況,各地、各部門要認真組織實施,著力解決他們就業增收方面取得突破。
五、加強領導,落到實處
首先,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各級黨委、政府要把農村文化建設作為發展農村社會事業的重中之重,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納入地方財政預算,納入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工程,加強組織領導,統一工作部署。建立健全工作責任制,堅持黨政主要領導負總責,強化縣、鄉政府工作責任,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各部門要各司其職、密切配合、齊抓共建、形成合力。要把農村文化工作納入干部晉升考核,制定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農村文化工作考核體系,加大督促檢查力度,確保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其次,改革創新、激發活力。要按照政府支持、培育主體、市場運作、增強活力的思路,不斷探索農村文化建設的新路子。一是加快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明確縣文化館、圖書館和鄉鎮綜合文化站等公益性事業單位性質,深化內部改革,明確崗位目標責任,建立健全內部激勵約束機制,改進服務方式,提高服務水平。二是完善農村文化生產創作機制。加大對農村優秀題材和優秀作品的投入和獎勵力度,將農村題材納入影視制作、舞臺藝術生產計劃,保證農村題材文化產品在出品總量中占有一定比例,推出更多更優秀的農村文藝作品。三是改進政府投入方式。通過項目招標、公辦民營等形式,提高農村文化投入效益;通過民辦公助、政策扶持,鼓勵扶持農民自辦文化,使農民成為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四是積極引導農民文化消費。培育繁榮有序的農村文化市場,進一步增強農村文化“自我造血”功能,努力使廣大農民群眾享有更加充分、質優價廉的文化產品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