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孝陽
“所有的作家都被文字坑慘了。”忘了是什么時候、是在哪里看到這句話的。它在用一種嘩眾取寵的方式掠奪人們眼球。我對此自然抱以輕蔑一笑。我以為我忘掉了它。沒想到時至今日,當我試圖就“我和我的文學”這篇命題作文說點什么的時候,它突然涌現。我的手指幾乎是下意識地在鍵盤上敲出這幾個漢字。
有一種極強烈的刺痛感,比刀子割在手上還要疼。低頭去看。能看見那里有一個傷口,一個不曾愈合過的傷口,流著膿血。再仔細凝視,這些膿血分明是我這些年所寫下的字詞段落。
換句話,我所有的寫作,也包括相應的文學批評,皆自這個傷口而出。
傷口孕育了我,創造了我。
十年前,我在江蘇南通市文聯找了份閑職,關起門,一心一意寫小說。窗外有座塔,叫文峰塔,檐尖懸有銅鈴,晴朗的日子里會隨風叮當作響。此處甚好。我寫下一批后來陸續發表在各級文學刊物上的小說。我相信自己有文學才能,要對得起上天賜予的這份饋贈。我相信自己筆下有著最真實不過的血肉,是在為生民請命,為時代立傳。我寫下很多字,少年時的輕狂與浪蕩,青年時的掙扎與奮斗,經歷過的忠誠與背叛,看見過的愛別離與怨相憎。我用眼淚(同時包括了愛與悲)釀造故事。我相信它們是五糧液(起碼是洋河大曲)。我的自我感覺好極了,所謂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我只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遲早能摘下中國當代文學殿堂里的桂冠,收獲一個屌絲逆襲的童話。
童話沒寫成。某日,心里一樣東西突然碎掉了。我不知道它具體是怎么發生的,可以肯定的是:與現實有關,與我來到江蘇文藝出版社做編輯有關。

做編輯要看各種書稿。為了編好一本書稿,我又得去閱讀大量與之相關的參考文獻。我的閱讀從文學到歷史,到宗教,到哲學……噢,這些都還屬于人文社科領域,還有自然科學領域。有的書是一目十行,有的書是十目一行。漸漸,腦海里就有了四座島嶼的輪廓。一個是政治的,一個是經濟的,一個是科技的,一個是文化的——而文學只是這座文化之島的一部分。世界(貓),也隨之呈現出四種不一樣的結構。每種結構自有其屬性與邏輯,與其他結構常時有抵牾,又奇妙地構成了一個整體,互為投影與隱喻。我該如何言說它們,才能確信它們的真實性,我是否可以說眼前這只貓是死的同時又是活的?對的,物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思想實驗,“薛定諤的貓”。得去把相關書籍找來。太高深的看不懂,就看科普。
更多的問題來了,帶著牙齒的問題,大腦要當機了。經典力學說的是因果性、確定性,連續性,而量子力學要在前面統統加上一個不字,為什么會這樣?又比如,研究微觀高速的量子力學,是否可以作為解釋這個由牛頓力學支配的宏觀低速世界……許多個小人在腦子里打架,白天打,晚上也打,打來打去,腦袋疼,再拿起自己的小說翻翻想換下腦筋,《時代三部曲》《遺失在光陰之外》《網人》等。里面有經驗與常識,風俗與倫理,巖漿一樣涌動的激情,抒情與修辭,與帶有強烈底層色彩的道德判斷……是還不錯,有多大意思?沒多大意思。它們有著顯而易見的匱乏,無非是文化島嶼上一個小水洼里的“風暴”。我為自己的無知與心中原來固有的傲慢,深感羞愧。我確確實實就是井底之蛙??匆娏俗约何羧罩靶 ?,也就不滿足那個曾經奉為圭臬的文學批評話語體系了。
07年,我寫了一篇《我對天空的感覺:量子文學觀》,試圖引入一些量子力學里的概念,解析那些區別于“對應于經典力學的現實主義”的寫作,把它們統于在一個能夠自洽的坐標體系里。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李淼譽為“劃時代”的創見。坦率說,還很粗陋,量子力學里的一些基本概念也沒真正弄懂吃透,是當作比喻來用的,算是為自己提供了一個新視角,一種新方法。再就是跌跌撞撞,摸索前行。我開始問自己什么是現實,什么是文學,什么是作家了。我得回到那些最古老的問題上。我讀過關于它們的N種回答。這些聲音在胸腔里回旋激蕩,又慢慢消散?!袄婊ㄔ诳罩谢艘幌隆?,是滑,不是掉落。我親眼看到一朵梨花在空氣湍流中滑動的樣子。
我寫了《人間世》。小說由兩根線纏繞而成,一根實線,一根虛線。實線是一個叫李國安的男人在20世紀下半葉的際遇與沉浮;虛線是一座不存在于現實中的檌城,是“上帝造的城,由天上消失的星塵所聚”,用一段旅人的傳奇與一個形而上的目光來審視塵世生活。莫言先生給這本書寫了推薦語,說是“江南才子書”。我很榮幸,也深為感激他對一個無名小卒的厚愛提攜,但這樣就夠了嗎?如果把那些實的地方全部剔掉,又會是何種景觀?我繼續往高空蹈去,又寫了《旅人書》,試圖把詩、觀念,寓言與哲學思辯當作材料,來結構一個小說。傳統小說中最重要的符號:人物,被剔骨還父,割肉還母,只剩下一個光陰中的魂靈,我稱之為旅人。李敬澤先生說,“昔日馬原今何在,2012年如果有人如此呼喚。他找到的大概不是《牛鬼蛇神》,而是黃孝陽那本奇崛偏狹的《旅人書》。”
先生的鼓勵讓我激動也惶恐。但這樣就夠了嗎?如果把那些虛的地方全剔掉,又會是何種景觀?我回到地面,以民國時期的一則司法黑幕為背景寫了《亂世》,還特意用了一種文白雜糅的語言來敘事。不謙虛地說,寫完這本書,我差不多成了個半吊子的民國史專家。
我的文學批評是我的文學實踐中來的。我的文學實踐是從我的文學批評中來的。是蛋生雞,還是雞生蛋?這是一個哲學問題,邏輯問題,也是一個科學問題。如果進化論是對的,那么就應該首先是蛋生雞。我的文學實踐是我的蛋,月亮下的蛋。我常在月光下靜坐,漫步,隨想,看著洶涌人流,也看著相依相偎的男女,看著臨街擺攤的勞苦婦人,也看著寶馬奔馳里的艷麗少女。它們有著奇異的聲響。
如果說這個世界是一塊鐘表,它們即是這塊鐘表里面不可缺少的一個齒輪。如果說這個世界是一粒被上帝擲下的滾動著的骰子,它們即是這粒骰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沒有富人,哪來的窮人?沒有悲傷,哪來的歡喜?沒有你,又哪來的我?首先是認識自我,然后是擺脫自我。
一個時代的星辰,并不足以照亮所有時代。文學藝術不存在著一個確定的永恒不變的形式或圖景。人要擅長創造。如果說我們一直在追求真理的路上,那么這個真理只是創造,創造關于人類的種種(也包括對歷史的闡述與重構,對當下的洞察與理解),就像上帝創造了人類。換句話說,傳統提供了我們的來處,創造提供了未來的維度,那是我們的去處。我們很多人都把這種創造力所提供的文本視為先鋒寫作。
先鋒不是一個一望而知的文本上的怪異扭曲荒誕變形等等,這是見山不是山的初級層次。真的先鋒是一種精神,它絕不會僅僅停留于傳統小說固有的邊界里,它必然跨越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諸多學科的壁壘,與人類的自我認知、自我進化相同步,在思想上結構上語言上,不僅有長河落日大漠孤煙,還能看見那熱帶雨林一樣的城市,繼而重塑自我,是謂當代小說,這是一個正在進行時。
我寫下一批文章,《文學有什么用》《我們不讀小說了》等,試圖來論述我所理解的“當代小說”。什么是當代小說?大家都知道小說是時空的藝術。我們可以用時空觀來做一個簡單粗暴的分類:傳統小說,現代小說,當代小說。
某年某月某日,一個男人為了另娶新歡,在地鐵站臺把老婆推向駛來的列車。時間與空間非常明確。因果清晰,線性。這是傳統小說。很好理解,但是太陽底下無新事。這里的時空觀是一個封閉的系統,懸浮其中的塵埃(人)布朗運動做得再隨機,也終究有規律可尋,至少可以通過概率來描述其分布。一個男人在地鐵里看見一個陌生女人,當列車呼嘯奔來,他心頭一動,在胳膊上使了勁,把女人擠下站臺。這個舉動把他自己嚇了一跳。他想去尋找“因”,從物理時間進入心理時間,從意識層面進入自己的潛意識。因果不再明確,是非線性方程。這是現代小說,時間在這里有了交錯開叉。
男人在被匆匆趕來的警察抓捕的那一瞬,清晰地看見自己的一生,那間他即將入住的滿是尿騷味的囚室與可怕的羞辱,又或者在另一個平行宇宙里,他與這個陌生女人是彼此厭憎的夫妻。這是當代小說。在我看來,至少對于新一代的批評家而言,要有能力區分小說與當代小說,就像區分長城與埃菲爾鐵塔(這個比喻過于陳舊);或許應該這樣說:就像區分亡靈與生者的容貌。我喜歡這兩個“就像”,前者說明我尚是可以理喻的生物,不必跑到街頭抱著馬頭痛哭,而后者直接把一束光投入我心深處最隱秘的裂縫,使我看見“我”身上那個巨大的馬頭。
我們在一個全球化的浪潮中??萍歼M步奠定了當下的現實。一個百年前的古人若來到今天的地球,一定會以為自己來到一個匪夷所思的神奇星球。許多東西都改變了,并且徹底地不可挽回。這種不可逆的失去,讓我們心中都有了一首關于古典家園的感傷之歌,愿意相信那才是真,是美,是善。我們常說這是人性使然,實際上是一個情感模型發生普遍作用的結果。真善美在當下并沒有缺席,又或者說每一個時代,不管它多么特殊又或庸常,都各自有著能彰顯其精神、有著同時代人心領神會乃至不言而喻的真善美。這些真善美有交集重疊,也有只屬于自己的區域。
要認識當下,去厘清我們今天所置身的這個現實的結構、DNA片斷、肌肉纖維、內在的驅動引擎。我們已經在一個知識社會的前夜,一個“技術奇點”隨時可能爆發的前夜。
如果小說家到今天還是一個說書人的姿態,那還有什么意思呢?說書人不是不好,不能只是說書人。我們說互聯網精神,說它是對人的解放。解放在哪?就是對人的重新連接,人不再是一個單向度的人,復雜,多維,變化。整個社會結構也在日趨扁平、去中心化。而且中國的傳統小說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征:說已發生的事。是一個往后看的姿態,是“史學之皮相”。我們要說歷史,更要打量當下,放眼未來,用一種前瞻性的目光來審視今天的生活,理解塑造了這個時代的現代性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東西,我們又可能擁有什么樣的詩與遠方。余華寫過本《活著》。書寫得很牛逼,但這個“活著”的實質很乏味。我們的小說要從這個乏味里走出來。人類史并沒有在福貴與那頭老牛相依偎處,就到此終結。
夜里,在房間里坐。是陋室枯坐。世界在窗戶外面閃著光。
我不知道我說的對不對。我希望我是對的。但有時想對與不對沒有那樣重要。河流是對的,山川也是對的。不能說我在河流里,就斷言山川是一個謬誤。“對”,它很狹窄。所謂作家——知乎上有個人說作家與作者的區別:作者迎合讀者,作家引領讀者——就更要警惕掉進“對”的井里,對各學科更要抱著一個打開的姿態,去看對人類精神的河流與高地,看那浩浩蕩蕩與草木蔥郁,去做一些融會貫通的事,就算貫通不了,至少清楚這眾多知識體系為什么、又是在哪些地方互相為敵。
(選自《天津文學》201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