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剌靈
未來,我們將再一次高度評價目的而不是手段,選擇善而不是效。我們會尊敬那些教會我們如何度過高尚而最直接的快樂的人,那些像野百合一般自由而爛漫的人。
——凱恩斯
人工智能作為而今所有學科的結構洞,已經成了人們未來社會生活無法避開的話題。從目力所及的無人商場、無人酒店、無人駕駛汽車,到未來后人工智能時代,人類社會架構、職業模式、經濟運轉模式都會在奇點時刻爆發徹底的變革,甚至引發就業大崩潰……

作者井上智洋,為日本駒澤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宏觀經濟學、貨幣經濟學理論、經濟增長理論。在大學期間,作者學的是計算機科學,這為他通過交叉學科的視角,發起“AI社會論研究會”奠定了至關重要的基礎。
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在探索宇宙起源方面有重大發現,他是機器叛變論的代表人物,他認為“真正的人工智能崛起時,或許就是人類終結之時”。前微軟總裁比爾·蓋茨也發出了同樣的擔憂。微軟公司此前曾推出過一款網絡聊天人工智能TAY,它通過在推特上與人類互動,能進行自主學習,并不斷取得進步。但是在其后來的言論中,出現了贊美希特勒以及宣泄仇恨的內容,還出現了不少粗俗下流的臟話。當然這只是一款聊天工具,不會對人類產生物理攻擊,但如果未來產生了惡意的人工智能具有控制聯網或者被安裝在機器人身上的話,它就可能給人類帶來巨大威脅。
除了上述諸多隱患,我們不得不面對的還有“技術性失業”這個問題。所謂“技術性失業”,說的就是類似銀行引進ATM機后,導致窗口人員失業。隨著技術不斷進步,人們已經感覺到了危機的來臨。曾經離不開柜臺服務員的超市,已經開始推出自助支付服務,酒店服務員被無人酒店的送餐機器人所替代,未來公交、出租車行業很可能被無人駕駛替代,各種機器人開始陸續取代人類的工作……
作者在書中提到了百年前的凱恩斯“技術性失業”,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技術性失業,當然伴隨的是技術創新和勞動轉移。而今,面臨就業危機的不是腦力勞動者,也不是體力勞動者,而是從事“事務性勞動”的中等收入階層。中等收入階層的減少,低、高收入者的增加,被勞動市場稱為“兩極分化”,這種變化會給社會帶來不穩定因素。牛津大學的卡爾·弗瑞和邁克爾·奧斯本,在《就業的未來》論文中,對702種職業,計算了10—20年后通過計算機實現自動化的可能性,將職業分為“創造性”“社會性智慧”“認知操作”三類,認為需要認知及操作技能的行業將所剩無幾,美國近半數的職業在10-20年期間將有70%的概率被機器取代。當AI發展到超越人類智能水平的時候,毋庸置疑,相對于人類,企業會傾向雇傭AI或者雇傭搭載AI的機器人。
計算機智力水平超過人類這個時間點,通常被稱為奇點,這個概念出現在美國著名發明家雷·庫茲韋爾的著作《奇點臨近》(2005年)中。“奇點”原本是個數學和物理學用語,技術上的奇點和物理學闡釋的奇點的共通處在于:現有的法則無法預測,也無法預測未來會發生什么。用庫茲韋爾的話來說,那就是“撕裂人類歷史這塊巨布的現象”。
隨著人類醫療技術的進步,庫茲韋爾認為,未來15年內人類將會每年都延長一年以上的壽命,只要不出現意外情況,人類就可以再活1000年—2000年,這聽起來很像是天方夜譚,但它已經在最頂尖的研究中初露端倪。例如,往2歲大的小白鼠體內注入NAD這種化合物,就可以使它回到6個月的生理狀態。這就相當于把60歲的老太變成20歲的年輕女孩。從這個角度來說,筆者認為未來退休的年齡恐怕不斷推后,也是順應時代的發展的,那么就業崗位從何而來呢?
為了搞清楚經濟即將發生的變化和重構,作者花了不少筆墨來介紹未來人工智能會如何變化。從2015年開始,世界各國圍繞強人工智能的研發展開了競爭,目前其研發模式分為全腦架構和全腦仿真。“全腦架構”是指將新皮質、基底核、海馬體等大腦各部分的功能作為程序(模塊)進行復原,之后將其整合;“全腦仿真”是指將全部的大腦神經系統網絡構造(或者是將大腦全部細化到分子級別)進行掃描,然后再在計算機上復制。“全腦仿真”是指意識上傳,庫茲韋爾主張使用納米機器人掃描人類大腦,歐洲的“人類大腦計劃”和美國的“國際大腦計劃”目前正在使用各自的方法解析大腦的全貌。日本早在2013年便啟動了“全腦架構項目”,其方法是將人腦的海馬體、基底核、新皮質等各部分的功能作為程序進行再現與結合。相對來說,日本方案可執行性更強。但作者認為無論人工智能如何發展,都會有無法與人類匹敵的領域,尤其在震撼人心的藝術創作上。人工智能無法了解人類潛在的欲望和感性,“觸及靈魂的工作無法歸結于大腦的物質性”。因此,就人類的職業角度而言,作者認為應該通過國際公約禁用全腦掃描的方式,只用全腦架構方式進行AI開發,以維護世界和平。這樣,至少在21世紀的前半期,還能為人類的創造性工作留下機會。
作者認為2045年左右,日本經濟將會十分接近全面機械化經濟,屆時可能還會有10%的人在工作。他將資本主義定義為“工人使用機器進行商品生產的經濟”,到了全面機械化經濟時代,不再是工人使用機器,而是機器擺脫人工進行自主生產。強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將人類從勞動中解放出來,某些工作或許會作為娛樂或休閑方式保留下來,但是以賺錢為目的的勞動將會消失,成為“脫勞動化社會”。那么,到了這個階段,人類的收入將會從何而來呢?為了簡單起見,作者將人類分為勞動者和資本家,勞動者是指以勞動賺取資本的人,而資本家是工廠、店鋪及公司的所有者或者提供運營資金的人,一個靠工資,一個靠利息和分紅。屆時勞動者可能毫無收入,其面臨失業的話題不可避免。
由于未來人類壽命的延長,地球上物質、能源、土地的有限性,決定了人類期待的商品價格很難為零。在作者提出的全機械化經濟社會中,即使沒有工人,資本家也毫不擔心,他們會全面投入機器來進行商品生產與銷售,購買商品的也是資本家,于是即使勞動者都餓死了,資本家除了收入減少有遺憾外,并沒有其他擔心。屆時,作者預言,圍繞工作減少,全社會的勞動者將卷入“工作之戰”的激烈爭奪戰中。因此,作者提出了寫就本書的主旨,提倡建立人工智能時代的“基本收入制度”,就是不論收入水平而向所有人無條件發放最低生活費……
掩卷而思,筆者認為,在這個人工智能進化的過程中,人類就業的問題已經成為全球共同關注的前瞻課題。只有這個前瞻課題研究透徹了,有了良性的社會托底,社會發展的后勁才能更好地體現出來。
編輯: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