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柏順
這里的人文景觀,不僅洋溢著江南水鄉特有的柔和秀美,而且熔鑄著博采眾長、開放吸收的海納百川情結,猶如一幅海派水鄉的古鎮風情畫卷。
朱家角鎮歷史悠久,是4000 年前良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1700 多年前的三國時期就有村落,宋元時名為朱家村,明萬歷年間建鎮,名為珠街閣(又稱珠溪),清嘉慶年后,俗稱珠里、角里、朱家角。這里的人文景觀,不僅洋溢著江南水鄉特有的柔和秀美,而且熔鑄著博采眾長、開放吸收的海納百川情結,猶如一幅海派水鄉的古鎮風情畫卷。1991 年朱家角被列為上海四大文化名鎮之一,2007 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并先后獲得國家級生態鎮、全國環境優美鎮等稱號。

一條漕港河將朱家角分成兩半,兩岸遍布蜿蜒曲折的小巷,花崗巖石的街面,青磚黛瓦的明清建筑及眾多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景觀。河道縱橫、水網密布的朱家角,有大小古石橋36座之多。它們造型各異,有的恢宏雄壯,有的小巧玲瓏,有的古厚淳樸,有的秀麗多姿;建材多種多樣,有石拱石板,有磚木混合,有木質結構,大都年代久遠,風格不一。鎮上最大最有名氣的,當推建于明代的滬上第一橋——放生橋,有一百多級石階、5 個大橋洞。船家停泊系纜繩所用的纜石也是水鄉特色所在,有如意、古瓶、葫蘆、蕉葉、寶劍、牛角、怪獸等多種形式,它們點綴于古鎮的石駁上、窗榻下、河埠邊,造型古樸生動,體現出特有的江南水鄉藝術文化。朱家角的古弄幽巷以多、古、奇、深而聞名遐邇,全鎮古宅建筑有四五百處之多,穿弄走巷,尋古探幽,趣味無窮。建于1912 年、占地96 畝的課植園,寓意“一邊課讀,一邊耕植”,園內亭臺樓榭、假山水池、石碑長廊、古樹名木一應俱全,不僅是優秀的建筑遺產,而且體現了朱家角人崇尚文化的高貴品格。
朱家角自古工商業發達,明時曾以標布業著稱江南,號稱“衣被天下”。明末清初,朱家角米業異軍突起,帶動了百業興旺,南北百貨,各業齊全。民國期間,所產青角薄稻在上海米市中獨占鰲頭,遠銷京城、海外。還有工業、手工業、錢莊、典當、碾米廠、發電廠等,起步早,發展快。當時全鎮坐商有千戶之多,商店鱗次櫛比,酒肆茶樓遍布大街小巷。穿越歲月滄桑,現仍可見一些留存的傳統商號,其中童天和國藥號,與上海百年老店童涵春堂同宗,是江南著名的國藥號之一。涵大隆醬園創建于1886 年,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涵大隆的玫瑰乳腐和雙料醬油分別獲獎,后來又在南洋勸業會和國貨展覽會上分別獲獎。坐落在古鎮北大街上的百年老字號——“江南第一茶樓”,除樓身采用磚石結構外,其余全部采用木結構筑成,拱形磚石門卻又加入了海派石庫門建筑的元素,“中西結合”頗有特色。還有,大清朱家角郵局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間,為清代上海地區十三家主要的通郵站之一,是華東地區唯一留存的清朝郵局遺址,也是近代中國郵政歷史的縮影。
繁榮發達的經濟支撐起文化的興盛。朱家角名人輩出,從清代學者王昶、畫僧語石、御醫陳蓮舫,到近代小說家陸士諤、報業巨頭席子佩等,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民國時期,鎮上有民眾教育館、書報社、戲院、書場等文化場所,有詠珠社、韻聲社等文藝結社、民間藝人活動。自1912年朱家角辦起了最早的紙質報紙《市聲》《珠報》,鎮上先后有20 多種報刊出版發行。
此外,民間藏書也是朱家角的特色之一,體現了朱家角深厚的文化底蘊。朱家角,無愧于“中國特色小鎮”的稱號。如今,景區口以油畫、雕塑等作品展覽為主的人文藝術館和臨河而立的水彩藝術館、北大街上的上海手工藝朱家角展示館等各類藝術場所形成濃濃的藝術氛圍。每年9月,朱家角水鄉音樂節吸引眾多海內外音樂人登上手搖木船獻藝,演繹水上音樂盛宴。古韻悠然的江南水鄉,洋溢著新時代的生機和活力,難怪有記者在報紙上撰文稱贊這里是“海派古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