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登龍
安龍縣地處于貴州省西南部、珠江上游北岸。龍山鎮丫科村位于安龍縣北部,為安龍、貞豐、興仁三縣結合部,是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常年溫暖濕潤,年平均降水量1280毫米,無霜期288天以上,冬春季節十分適合黑木耳的生長。
龍山鎮丫科村是巧嶺片區水稻主產區,土質肥厚,水源豐富且水質較好,規模85畝,68萬棒,利用小紅香米收割后的冬閑稻田露地種植黑木耳,能提升土地利用率,實現不與水稻爭地和爭資源,同時菌棒還田減少水稻種植有機肥的投入,實現經濟作物與糧食雙豐收。通過實踐證明,袋料黑木耳的產量要比正常生產的產量高9倍之多,因此主要使用的栽培方式為袋料栽培,它具有技術方便、管理簡單、生產周期短、產量高等特點,是一項節本增效的產業項目,對推動脫貧攻堅產業帶動扶貧。
1.品種特性
本地種植的黑木耳耳邊厚、邊圓、有筋、出耳溫度在6—30℃,干制后耳背有青黑色的絨毛。這種黑木耳有較強的抗雜性,出產量較高。因此,通過黑木耳露地栽培關鍵技術的分析能夠進一步提升黑木耳的產量。
2.栽培技術要點
2.1栽培時間。袋料黑木耳的初二實踐需要躲避高溫梅雨天氣,因為在這樣的溫度環境中,黑木耳容易受到霉菌的污染,嚴重影響生產質量。袋料黑木耳的生長周期大概在50天左右,因此,根據的當地氣候特點,可以在秋季選擇種植、出耳。一般選在8月下旬。
2.2選擇品質優越的菌種。菌種的質量優劣直接影響到黑木耳的質量。因此選擇品質優越的菌種使保障質量的關鍵,品質優越的菌種的菌絲能快速生長、耳芽形成早、生長快、適應性較好、產量高、品質好等特點。市場上黑木耳的菌種品類十分繁雜,建議在購買的時候一定要選擇正規渠道菌種,不可以選擇不具備制作條件的散戶。
2.3常用配方:常用的配方有三種①木屑68%、麩皮20%、豆粉2%、石膏8%、蔗糖1%、石灰粉0.5%、碳酸鈣0.5%;②雜木屑78%、麩皮10%、棉子殼10%、輕鈣粉2%;③雜木屑50%、豆粉2%、石膏12%、棉子殼8%、麩皮8%、輕鈣粉2%、玉米芯8%。
2.4裝袋。首先,拌料要保障均勻,如果拌料吸水不均勻就會導致細菌不能被徹底殺死,影響拌料質量。因此,先干拌后濕拌,分別拌3次。其次,要嚴格的控制含水量,過多或者過少都會導致質量問題,最好保持在50%左右。再次,控制好PH值,保障在5-6.5之間。最后,保障裝袋的緊實。
2.5滅菌。霉菌選擇常壓滅菌即可。容量控制在每灶5000—8000袋左右。當灶內的溫度達到100攝氏度,保持溫度不變,持續28小時左右。當達到常壓滅菌標準的時候,可以進行卸灶,在搬運的途中要尤其注意,一旦出現刮碰、淋雨等問題,就會導致灶內的菌種出現二次污染的情況。
2.6培菌管理。首先要對接種后的菌棒進行“井”字排放。主要在排放中,必須以溫度作為導向,如果溫度在28℃左右,可以排6層左右,如果溫度過低,要減少排放的層數。其次,穩定適應的濕度對于培菌至關重要,保障濕度始終在60-70%范圍內。最后,要定期的進行通風,始終保障空氣新鮮順暢,平均三天通風一次,在接種10后,要檢查菌棒是否有污染現象。
2.7出耳。出耳是黑木耳生長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出耳的管理主要分為三個步驟,其一,菌棒放氣。就是指在培菌大約7天后,用高錳酸鉀溶液給菌棒消毒,然后用刺孔工具在菌棒四周刺200個左右的出氣孔。在出氣期間要始終保證室溫在25℃左右。大約8、9天后,可以出耳。其二,控制水分。黑木耳生長對水分的要求是極為敏感的,需要干濕交替共養,用噴水的方式為其補充水分。要尤其注意的是,黑木耳的生長中需要的水分是不同的,以吐黃水期為例,高溫和多度的水分會讓其發爛,因此,早晚噴水即可。其三,保障溫度。有的農戶為了讓黑木耳快速成熟,人為的對溫度進行調整,這樣破壞了黑木耳的生長周期,導致黑木耳的質量較差,抗性降低,這樣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對于自然的高溫天氣,應該減少噴水,用80目的遮陽布進行遮蔽,遮陽布的高度應為2米,能夠保障有效的通風。
3.防治病蟲害
使用袋料培育黑木耳經常會出現污染和病蟲害問題,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菌種本身有雜質;袋料的損傷;培育料變質;袋料消毒不徹底;培育料的水分過多導致料內的共養不足;袋料密封性不好;培育過程中管理的缺失等幾點,導致雜菌有了可乘之機,導致出現病蟲害。選擇優質的菌種,保障其高產、抗病等特性;合理配料,營養不宜過勝,穩定PH值,防治出現過酸情況;堅決不是用變質材料配料;嚴格的進行滅菌和殺毒;給水適量,避免出現給水過度的問題等。能夠,有效的對雜菌進行防治。但是如果出現了雜菌污染的問題,要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早痊愈,防治蔓延。霉菌污染一般情況下可以選擇用濃度為1%菌絕殺溶液擦拭病灶,然后殺傷藥粉,三天一次,連續三次,污染就能夠得到控制。如果是耳片位置感染雜菌,就要立即停止供水,待完全干燥后鏈霉素水溶液進行噴灑,3天噴一次,然后再正常供水。
(作者單位:552406貴州省安龍縣龍山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