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興文
在云南省大力發展高原特色農業背景前提下,本文探討了云南發展高原特色生態經濟農業的方法和途徑,結合當地中溫帶和高原氣候7個氣候類型,介紹了多種經濟作物適宜高原生長,發展生態經濟農業有明顯的優勢。從而推動全縣高原特色農業向“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方向邁進。
一、提高認識、系統規劃
近年來,習總書記多次強調三農問題,高原農業要強,農村要美、農民要富,依靠原有的經濟作物種植手段,難度很大。必須發展特色農村經濟作物。因為特色農業是優化農業結構、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的重要途徑。因此,高原鄉村必須圍繞特色經濟作物發展之一主線,結合中省市農業農村和農民發展政策和農村實際,根據市場導向、自然稟賦、產業基礎和農民種植習慣,科學制定特色經濟作物發展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將特色農村經濟作物計劃細化到村組,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要找準特色差異化路徑。南部高原山區要在深入調研鄉村情況實際的基礎上,挖掘自身優勢,揚長避短,按照農村經濟作物供給側機構性改革要求,圍繞市場需要和資源優勢,選好選準主導產業,積極培育壯大一批特色優勢產業,著力增強自我發展能力。一方面傳統的特色產業不能丟,如馬鈴薯、烤煙、玉米,要繼續推進品種改良,從注重規模向提升品質轉變。另一方面,新發展的產業如草莓、西紅柿、中藥材和設施農業等,要積極創品牌、闖市場,走綠色、生態、規模、特色的發展路徑。要加大對鄉村農副業產品銷售加工上的政策扶持,推動品牌創建、市場拓展和鏈條延伸。
二、內外聯合、擴大規模
特色化、規模化、效益化是鄉村特色經濟作物發展的方向,高原農村要按照“做優、做大、做強”的原則,充分重視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等產業化經營組織對帶領農民發展特色經濟作物、帶動農民增收的重要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培育壯大各類產業化經營租。要培育壯大特色經濟作物龍頭企業。圍繞發展目標,采取有效措施,以規模大、帶動強、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為重點,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行政推動等多種手段,爭取建設一批農村特色經濟作物村,培育壯大各類產業化經營組,爭取做到高原農村都有特色經濟作物龍頭企業覆蓋。要推動特色農村經濟作物合作社發展壯大。按照“支部+合作+農戶”的方式,積極引導和支持農戶利用資金、資產和資源等生產要素開展聯合與合作,組建各類專業合作社。通過合作的方式,把農民適時適度地與市場捆綁起來,有利于提高規?;a,有利于農村經濟作物生產總產量的提高。更有利于拓寬市場、延長產業鏈條。有效推進企業和農戶的利益共享。要適度規模經營。鑒于高原地區山地多、農村人口少的地域特點,發展農村經濟作物不能一味擴大規模,防止脫離實際,片面追求超大規模經營的傾向,應適度地考慮市場飽和度,注重品質和質量,做強做精,打造農村經濟作物區域品牌。
三、穩定基地、打響品牌
特色產業基地建設是發展農村經濟作物的基礎,只有穩定的基地,良好的環境條件,才能生產出質量穩定的特色經濟作物,才有利于開發產品、開拓市場,打造品牌。要積極整合經濟作物綜合開發、土地整理、水土保持、扶貧、移民、以工代賑、退耕還林、農業科技項目等項目資金,以區域化、良種化、專業化為基礎,以標準化、規模化、科學化為重點,突出特色產業生產基地建設。品牌創建是否成功,是衡量一個地區特色經濟作物發展水平的標尺。積極推進品牌創建活動,組織參加各類展示展銷活動,積極宣傳高原農村經濟作物種植品牌。增強品牌意識,極大品牌投入,全力培育高原地區經濟作物地域品牌,積極參加各類經濟作物農產品評優、評獎活動,開展經濟作物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和無公害產品的認證工作,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市場占有率。對獲得品牌經濟作物、無公害經濟作物、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其他權威認證機構認證的基地和企業,給予一定獎勵。
四、開拓市場、融合發展
農業供給側機構性改革的核心,是圍繞市場需求組織農業經濟作物生產、優化資源配置、擴大有效供給,特色經濟作物經營賴以發展的導向和載體就是市場。要加強農業農村服務和市場研判,吃透上級政策、緊跟市場變化、掌握需求動向,準確研判市場的承載量和保有量,第一時間將市場信息轉化為組織農業經濟作物生產的信號和動力,做到應時而動、順勢而為,強化服務保障,避免出現過剩經濟作物生產傷農的問題。同時要大力推進特色農業經濟作物發展與工業、旅游、頤養等產業的融合,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積極挖掘農業旅游功能,打造以馬鈴薯、西紅柿為重點,集創意農業、休閑農業、觀光農業、農事體驗等新型業態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推進第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以旅游業發展和域內重點經濟作物為依托,著力發展食品工業園,加大科研開發,加強特色農村經濟作物深加工,推廣分享經濟作物產銷方式,有效挖掘和掌控產品市場。
(作者單位:655414云南省宣威市落水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農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