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將
草原是農牧民群眾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構建完善的草原生態保護系統,對促進草原畜牧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改善農民群眾經濟收入水平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實現草原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更是發展現代畜牧業,保障農牧民群眾實現增產增收的關鍵。實現草原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就需要轉變傳統生產經營模式,促進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協調發展,促進現代畜牧經濟的可持續。近年來內蒙古化德縣堅持建管并舉的原則,切實加強禁牧舍飼工作,將禁牧舍飼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采取有力措施,樹立“禁牧不禁養”的思想,確保禁牧舍飼工作取得實效,地區的畜牧養殖產業結構逐步得到調整,由傳統養殖模式向著設施養殖辦設置養殖轉變。
1化德縣草原畜牧業發展現狀
化德縣境內天然草場總面積2004159畝,占總土地面積的52%,其中可利用草場面積1702052畝,占草場總面積的84.8%。近年來,地區為了促使畜牧養殖產業向著現代化可持續化方向發展,積極調整種養結構,加大種植業結構調整力度,使天然草場得到了休養生息。該縣每年種植飼草料面積達15萬畝,加大農區以秸稈轉化,運用青貯、微貯等技術,開發利用秸稈資源養畜;同時加大草原建設力度,全縣每年種植以紫花苜蓿為主的優質牧草30萬畝,為禁牧舍飼提供部分飼草料物質來源。養殖業按照“穩羊增豬擴禽”的思路,優化養殖結構,2017年牧業年度,全縣家畜存欄總數72.81萬頭(只),較2016年增加了6.8%;羊存欄59.88萬只,和2016年基本持平;生豬存欄9.86萬頭,是2016年的2.2倍;家禽存欄12.61萬只,較2016年增加了23.4%。同時,在畜種結構優化上,大力實施種子工程,通過人工受精、胚胎移植等技術手段,發展具有比較優勢和市場潛力的優良品種,逐步形成特色鮮明、優勢突出、效益良好的畜種結構,提高畜產品競爭力和舍飼經濟效益。
2草原畜牧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1草原退化問題難以得到抑制,生產能力逐漸下降
內蒙古化德縣將草原畜牧業作為優勢產業發展,盡管這些年地區不斷強化飼草種植,但是天然草場退化速度不斷加快,天然草地中鹽漬化、沙化現象越來越嚴重。很多農牧民群眾不能緊跟當地政府的發展舉措,及時轉變傳統養殖模式,依然在天然草場上放牧,天然草場的載畜量較大,過量載畜的局面并沒有得到妥善改善。一些荒漠與綠洲的過渡開發,綠洲逐漸減少,甚至消失。上述種種因素都會對地區草食畜牧業發展帶來致命威脅。
2.2草食畜牧業產業化形式結構單一
現階段,在化德縣畜牧產業結構相對單一,養殖業發展加快,而畜產品加工生產和養殖業發展極不協調,加工相對落后,嚴重影響到產品的對外銷售。在轄區范圍內具有影響力和帶動能力的龍頭企業較少,再加上優質畜產品質量較少,還不足以形成商品化、規模化生產模式,阻礙了草原畜牧產業的健康發展。
2.3基礎設施不配套
傳統畜牧產業向著現代畜牧業發展過程中,雖然各級政府部門作出了一系列的努力,不斷強化資金投入,構建完善的扶持政策,在某些基層地區還仍然出現草料等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的情況。很多農牧民群眾缺乏完善的基礎設施,發展設施養殖的積極性較差。養殖戶一直沿用傳統放牧養殖模式,這就為草原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帶來極大困擾。
3、實現草原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3.1繼續加大種養結構調整
繼續積極調整種養殖結構,走為養而種、種養結合的道路。加大種植業結構調整力度,積極引導農牧民根據實際需求,變糧經二元種植結構為糧經飼三元結構,擴大飼料作物種植面積,逐步形成為養而種、為牧而農的種植新格局。首先,應該積極借鑒國內外先進的種植技術,實現林草畜一體化江,將以草興牧、以林帶草的方針徹底貫徹下去,開發多樣化的種植結構。同時還需要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落實三化草地治理,對改良草地、人工草地重典治理,杜絕人為隨意破壞草地,胡亂開墾草地,避免在草地上過量超載放牧。對于已經嚴重遭受破壞的天然草場,應該實施項目保護圍欄封育,治理草原蝗蟲鼠害,實行輪牧制度,積極推廣草原改良人工種草等先進的技術,盡量使天然草場快速恢復。
3.2著力提升草原畜牧業經營能力
在基層地區應該積極培育和發展農牧民合作組織,促進畜牧養殖新技術的進一步推廣應用,要完善畜牧產業規模化,標準化生產,開展特色畜產品初級加工,構建地方龍頭企業,發揮合作組織的帶領作用和組織作用。以規模化,規范化,集約化,積極引導民間資本投入,實現畜牧養殖產業結構的現代化轉變,支持畜牧產品加工企業的技術改造,畜產品開發,提高地區畜產品的加工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逐步建立企業+農民的合作組織機制,加強動物產品加工產品標準制定,強化市場開發等方面的合作,以此來推動化德縣草原畜牧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3.3強化政策宣傳
要全面貫徹國家和自治區的相關文件精神,切實維護草原生態安全,促進農牧民增長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主要內容的思想廣泛宣傳帶動。在宣傳過程中應該結合實際項目開展專業培訓,充分利用各種新聞媒體、網絡開展豐富多樣的學習推廣活動,多渠道、多層次全面宣傳草原生態補償機制、國家惠民政策,讓廣大農牧民群眾能夠形成草原生態保護的責任感和意識,使草原保護能夠深入人心,形成良好的保護氛圍愛。另外地方政府應該劃撥出專項資金,構建完善的扶持政策,強化基層農牧民群眾基礎設施建設,為農牧民群眾建設相應的養殖場、養殖舍、青貯窖,逐步引導養殖戶由傳統放牧養殖模式向著舍飼飼養模式轉變,促進草地畜牧平衡,促進草原保護,改變畜牧業生產方式,減少放牧養殖對草原生態環境保護造成的危害。
(作者單位:013350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化德縣草原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