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莉麗
一、農民培訓長效機制的現狀以及存在問題
(一)農民培訓長效機制存在的問題
隨著新農村建設計劃的實施,我國農民培訓長效機制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在這些成績的背后依舊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1、農民培訓工作的針對性不強。現階段對我國農民進行培訓所采用的方法比較普遍,大部分參考的是傳統教學方式,該教學方式對于農民而言,由于他們對于知識的接受程度較低,很多農民在培訓工作結束之后認為培訓學習的內容太過于書面化,同時也在實際的應用中針對性也不強。2、農民進行長效供給的力度不足。在最近幾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我國的物價也隨之飛速增長,這剛好同農民較低的收入形成一對難以調和的矛盾,該矛盾長期得不到解決必將導致農民生活困難。在新農村的建設中應該明確如何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以及如何提高新農村的建設質量與經營效率。當下時期我國農民培訓的需求較大,農民可以直接參加培訓的機構較少,再加上培訓方式單一以及培訓形式單一的不足,更加使得農民缺少參加培訓的熱情,從而阻礙新農村的建設步伐以及農村的進一步發展。
(二)農民培訓長效機制的現狀
在我國農民長效機制的支持下,開展培訓工作既符合新農村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根本要求,農民培訓工作的開展既為城鎮化進程指明了方向,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現代化農業的建設步伐。農業作為我國發展的基礎產業,但是相較于城市而言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農民培訓工作作為新農村建設與開發的關鍵部分,同時也面臨著十分嚴重的問題,主要是公共的培訓機構與教育單位,難以根據農村特有的結構來組織極具實用性、針對性的授課,也難以對農民進行統一的管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公共培訓機構與教育單位,絕大多數都是在參考學校的教育模式在對農民進行相關知識的培訓工作,也是就太過側重于培訓的系統性或者是培訓的內容同農民的實際情況相脫離。
二、完善農民長效機制的有效措施
(一)優化培訓服務體系
雖然在改革之后我國農村的經濟實力與教育水平都得到了不斷提高,但是同發達國家相比依舊存在一些差距。因此,更加應該將農民作為培訓長效機制的主體,通過建立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優化農民培訓服務體系、完善農民培訓教育體系以及增加農民參加培訓宏觀調控力度,來達到提高農民培訓效率、提高農民綜合素質的目的。除此之外,也應該強化教師的資格認定程度,通過制定科學規范的考核評價標準與內容、安排具體的培訓項目,來促進農民培訓的長效發展。
(二)優化教師人才隊伍建設
1、定期的開展專職教師教學崗位競賽活動。教師可以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內選擇命題,結合投影儀與多媒體等教學設備在現象講解,并由全體員工進行評分,以形成比學趕超的教學環境。2、吸納鄉土人才擔任擴大業余教師隊伍。其中應該注意農業生產一線的“土專家”“田秀才”、營銷大戶以及致富能人中任用教師,以將其豐富的生產經驗和農民需求的優勢在教學活動中發揮出來,當然也可以聘請為培訓機構業余教師。3、建立業務學習小組。將以全縣為主導的特色產業發展方向作為依據價格,本校教師按照類別分為果品業務、蔬菜業務以及畜牧業務三個小組進行學習,并明確任務目標、制定制度、措施以及獎懲辦法,來形成制度化的學習方式。4、在生產一線提高培訓質量。培訓教師通過體驗下鄉蹲點任務來投身農業技術推廣的教學、蔬菜產業園區的建設工作等,做到常參與、接地氣、提能力、勤實踐,進而改變專職教師缺乏實踐、理論扎實的缺陷。
(三)建立健全培訓制度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任何工作的順利進行都應該在一定的框架之內才可以得到保證,在農民培訓教育工作中同樣如此,我國農民培訓工作取得優異成績的同時也逐漸有了行之有效的教育培訓體系。但是,在建立之初具有內容比較簡單、法律規定比較迷糊以及沒有明確出臺條例的缺陷,雖然這些缺陷在培訓工作的進行中得到了彌補,但是為避免缺陷的再次出現,農民培訓機構更加應該健全相關的培訓制度,以達到推動我國農業進一步發展的目的。
(四)多角度組織農民培訓工作
1、提高培訓的信息化程度。以科技人員包點、確定科技示范戶為主的培訓形式作為農民培訓的主要形式,并應該將良種良法到田、科技人員到戶、技術要領到家的培訓原則突出出來,以綜合提高培訓工作的針對性以及實用性。2、全方位組織農民技術的培訓工作。深入鄉村并將培訓工作開展到農民家門口,堅持普及性培訓以及系統性培訓相結合的有效形式。3、組織農民培訓項目。例如,在最近幾年出現的“農民創業培訓項目”、“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以及“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等多種不同的項目。在這些項目實行并取得不錯的成績之后可以結合大力推廣宣傳,也就是扎實培訓基層建班的形式來促進蔬菜、果品以及畜牧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同時也可以幫助農村培養一批“善經營、懂技術、愛農業”的人才隊伍。
(五)優化協調機構
為了推動我國農業的現代化建設步伐,相關部門應該針對農民教育培訓工作設立實際且專門的協調機構,以及時解決農民問題、滿足農民需求。教育部門、農業部門等都可以作為協調機構,同時也應該以此制定農民教育的基礎框架,幫助農民可以適當的接受監督、指導以及協調。這樣一來便可以大幅度地加強農民培訓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并保證農民培訓長效機制的應用。
(作者單位:121100遼寧省錦州市義縣新型農民教育培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