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光勝
黃土高原在我國占據較大位置,甘肅省黃土高原地處黃土高原西部,其生態治理對于構建西北地區以及全國生態安全屏障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為了更加系統科學地進行生態環境治理,需要針對甘肅省黃土高原的實際情況開展生態治理,結合區域差異性、區域地貌、生態功能定位以及經濟發展進行全方位建設,旨在完善水土流失防治體系。
1黃土高原生態現狀分析
縱觀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歷程可以看出,近幾十年來,我國的經濟水平快速提升,但是對自然環境的破壞越來越嚴重,環境所暴露出來的問題,以及對人類社會帶來的危害,讓人們不得不重視環境問題。黃土高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但是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使黃土高原成為我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解決生態環境問題迫在眉睫。甘肅省位于黃土高原西部,其生態現狀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1溝壑多,坡度抖,地形起伏嚴重
黃土高原的黃土比較深厚,疏松、多孔,富含碳酸鈣,加上長期外力的作用,地表被侵蝕得十分嚴重,支離破碎,在甘肅省境內的黃土高原表現為溝壑縱橫,而且氣候干燥,降水量雖然較少,但是降水比較集中,大多數為暴雨,所以境內的黃土高原地區發展成為溝壑多、坡度抖、地形起伏的景觀。
1.2氣候差異很大
整個黃土高原的氣溫與降水呈現出十分明顯的地理分布,從東南部向西北部逐漸遞減,從氣溫上來看,黃土高原冬季寒冷,夏季炎熱,冬季與夏季的變化十分劇烈,屬于大陸性氣候,氣溫日差較大,不同區域的溫差可以達到25℃左右。總體來講,黃土高原的降水量較少,平均年降水量約為400-600mm,而且甘肅省位于黃土高原西部,降水量更少,降水集中在每年7-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左右,通常以暴雨形式出現。
1.3水資源匱乏
黃土高原屬于干旱半干旱地區,降水吸收,蒸發較快,水分的蒸發是降水量的兩倍左右,加上高原土質比較疏松,所以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水資源供給矛盾在黃土高原地區是一個十分顯著的問題。
1.4植被覆蓋率很低
植被覆蓋率低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一個重要原因,由于地理環境限制,黃土高原的植被數量很少,大約有40%-50%左右的地區都是荒山,人工草地也很少,有的地區由于過去的過度開墾已經成為光禿禿的山坡,表土流失十分嚴重,甚至顯露出基巖。植被覆蓋率低又會加重水土流失,形成惡性循環。
2甘肅省黃土高原生態治理技術
在生態環境治理過程中,水土流失問題是一個十分嚴峻的現實問題,是每一個地區都必須要面對的。黃土高原面臨的主要生態問題前文已經闡述,治理水土流失,加強植被栽培,是對甘肅省黃土高原生態環境進行治理的主要方向。目前我國已經將水土流失帶來的環境問題納入到環境保護的重點議程上,在長期水土保持直立研究實踐中,得出了一些防止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但是這些措施在不同的條件下所產生的效果是不同的。目前常用的水土保持措施有四種,分別是生態修復、生物林草措施、農耕措施、工程措施。
2.1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指的是通過采取工程改造的方式進行生態治理,比如修建水平梯田、引洪灌溉,攔蓄地表的徑流,增加雨水滲入地下,達到合理利用水土資源的目的。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有小型蓄水用水工程、山洪排導工程、山坡防護工程等。根據甘肅省黃土高原的實際情況,可以在一些坡度較小的緩坡上建設水平梯田,平整土地,減少水土流失,達到保水、保土、保肥目的。還可以在一些地勢較低的地區打壩淤地,使大量的肥土淤泥在壩內變成平地,攔水淤泥的同時還可以形成比較肥沃的可耕作土地,用于農業生產,一舉兩得。
2.2林草措施
林草措施指的是在黃土高原地區種植樹木、草皮等,達到保持水土的目的,這種方法是黃土高原地區生態環境治理的主要方法,已經實行了多年,當地表的覆蓋率為20%-40%的時候,可以明顯減少外部環境對土壤的侵蝕作用,當林草覆蓋率達到60%-70%的時候,土壤的侵蝕量可以減少90%以上。由此可見,在黃土高原治理過程中,要積極植樹種草,減輕水土流失問題。由于甘肅省黃土高原氣候比較干旱,并不是所有的樹種都適合在本地栽種,所以在種植過程中應該要因地制宜,選擇最適合本地的鄉土樹種,合理利用外來樹種,形成良好的植被結構。在降雨量低于400mm的地區,可以多種植灌木,灌木的耐旱性較強,種植灌木可以保證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另外,還要提高林分質量,營造農田防護林、水源涵養林、分水嶺防護林等,變單一林種樹種為多林樹種,發展混交林,促進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持續推進。最后,在一些容易出現水土流失的地方,必須要禁止放牧,尤其是一些新栽種林草的地區,不能放牧,等到林草生長到一定水平之后再適度放牧。
2.3耕作措施
耕作措施指的是通過調整農業結構,實現高標準農業栽培,減少農業生產過程中對環境的危害。就當前甘肅省黃土高原生態環境來看,人為因素是引起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因為人們過度重視農業,對土地不合理地利用造成了生態環境問題。對此,要根據甘肅省境內的黃土高原實際情況,制定可祥和里的耕作措施,合理安排農業生產活動,逐漸實現退耕還林、還草,禁止過度放牧。對于坡度大于30°的地區,可以實行草灌間作的方式,對于坡度為25-30°的地區,可以實時草糧兩輪間作,對于坡度小于25°的地區,可以實時水平溝種植,在緩坡和丘陵地帶上可以適當增加人工草場,發展畜牧業,減少自然放牧對環境帶來的危害。在壩地、川地則可以發展農業,結合不同區域調節產業結構,才能保持水土、發展水土,發展生產。
綜述,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生態問題也越來越嚴重,水土流失是黃土高原地區的主要問題之一。對此,必須要采取相應措施,對黃土高原生態問題進行治理。從黃土高原的實際情況來看,需要結合因地制宜的原則,走“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的基本道路,合理利用本地的耕地資源,促進黃土高原的生態不斷修復。
(作者單位:731600甘肅省永靖縣龍匯山林業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