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晶藝,郝啟萌,馮品,張薇,陳江紅
冠心病是指因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或功能改變而引起的缺血性心臟病,有極高的發病率和致死率,且發病年齡逐漸年輕化,已經嚴重危害到人們的健康[1]。冠心病患者臨床表現為胸痛、心前區不適、心悸、乏力等,約1/3患者首次冠心病發作表現為猝死,嚴重影響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存時間[2]。冠心病是以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為病理基礎,研究表明半乳糖凝聚素-3(galectin-3,Gal-3)是一種炎性因子,參與細胞黏附、活化、生長、凋亡等生命活動,可以通過加強炎性反應,引起心肌細胞纖溶系統的紊亂,導致心肌細胞纖維化,促進動脈粥樣硬化;補體C1q可以通過補體系統參與抗原抗體復合物的清除,還可提高機體免疫力,抑制炎性反應等,而炎性反應在動脈粥樣硬化過程中有重要作用,因此推斷血清Gal-3、C1q水平可能與冠心病有一定關系[3-5]。現分析血清Gal-3、C1q水平與冠心病的關系及其臨床意義,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收集2014年10月—2018年9月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心內科因胸痛不適入院治療的患者134例,根據檢測結果分為造影正常(對照)組47例,冠心病組87例。對照組:男29例,女18例,年齡49~73(65.34±7.28)歲。冠心病組:男51例,女36例,年齡51~76(64.58±6.17)歲;病程1~4(2.29±1.35)年,其中穩定型心絞痛9例,不穩定型心絞痛51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0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7例。2組受試者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選擇標準 (1)納入標準:對照組患者排除冠心病,冠心病組參照2007年ACC/AHA的冠心病診斷標準確診為冠心病[6],年齡45歲以上,依從性好。(2)排除標準:其他類型心臟病,嚴重肝腎功能障礙,合并惡性腫瘤,既往重大手術史,患有精神障礙、嚴重感染、免疫疾病、糖尿病,拒絕冠狀動脈造影者。
1.3 觀察指標與方法
1.3.1 血清Gal-3、C1q、血脂指標: 入院后取患者空腹外周靜脈血3 ml,離心留取血清,置于-80℃冰箱中保存備用。(1)血清Gal-3、C1q含量:參照ELISA試劑盒(上海酶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說明書步驟進行操作;(2)血脂指標: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取血清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淄博恒拓分析儀器有限公司)檢測。
1.3.2 冠脈狹窄程度評判:受試者均行冠狀動脈造影術,結果由2名經驗豐富的心內科醫師獨立評判后,采用Judkins法對受試者進行分析,以至少1條主要冠脈血管管腔狹窄程度≥50%作為冠心病評判標準[7]。
1.3.3 頸動脈斑塊大小/性質判定: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貝爾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探查受試者雙側頸總動脈及頸內、外動脈,檢測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cIMT),并記錄斑塊情況(位置、大小及穩定性)。頸動脈管壁結構判斷:略高回聲為內膜,無回聲或極低回聲為中膜,高回聲為外膜,由此檢測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內膜中層厚度1.0~1.5 mm即為動脈粥樣硬化,>1.5 mm即為動脈粥樣硬化斑塊[8]。斑塊可分為穩定斑塊、不穩定斑塊及潰瘍型斑塊。穩定斑塊B型超聲顯示為均勻中等回聲,且纖維帽結構完整;不穩定斑塊B型超聲顯示為低或極低回聲,纖維帽結構不完整;潰瘍型斑塊B型超聲顯示低回聲,纖維帽斷裂且斑塊內有血流[9]。

2.1 2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2組患者性別、年齡、BMI、HDL-C、飲酒史、糖尿病史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LDL-C、吸煙史、高血壓病史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2.2 2組患者血清Gal-3、C1q水平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冠心病組患者血清Gal-3水平上升、C1q水平下降(P均<0.01),見表2。
2.3 冠心病組不同內膜中層厚度患者血清Gal-3、C1q水平比較 冠心病組患者中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1.0~1.5 mm 29例,>1.5 mm 58例。與1.0~1.5 mm患者比較,>1.5 mm患者血清Gal-3水平顯著升高、C1q水平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1),見表3。

表2 2組患者血清中Gal-3、C1q水平比較


內膜中層厚度(mm)例數Gal-3(μg/L)C1q(mg/L) 1.0~1.5297.86±1.86204.63±28.43 >1.55811.94±2.61164.19±21.54 t值11.3867.400 P值0.0000.000
2.4 冠心病組不同斑塊類型患者血清Gal-3、C1q水平比較 58例冠心病患者頸動脈中存在斑塊,其中穩定斑塊13例,不穩定斑塊36例,潰瘍型斑塊9例。不同斑塊類型患者血清Gal-3、C1q水平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其中不穩定斑塊、潰瘍型斑塊患者血清Gal-3水平顯著高于穩定斑塊患者(t/P=4.913/0.000,7.051/0.000),潰瘍型斑塊患者血清Gal-3水平顯著高于不穩定斑塊患者(t/P=2.850/0.006);不穩定斑塊、潰瘍型斑塊患者血清C1q水平顯著低于穩定斑塊患者(t/P=2.997/0.004,4.499/0.000),潰瘍型斑塊患者血清C1q水平顯著低于不穩定斑塊患者(t/P=3.294/0.002),見表4。

表4 不同斑塊類型患者血清Gal-3、C1q水平的比較
2.5 影響因素分析
2.5.1 Pearson單因素相關分析: 血清Gal-3、LDL-C水平與冠心病的發生呈正相關(r/P=0.612/0.005,0.436/0.031),C1q水平與冠心病的發生呈負相關(r/P=-0.527/0.000)。
2.5.2 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 血清Gal-3、LDL-C水平為冠心病獨立危險因素,C1q水平為冠心病保護因素(P均<0.05),吸煙、高血壓病史對冠心病發生無顯著影響(P>0.05),見表5。
冠心病具有早期發病隱匿、臨床癥狀多變、病情發展迅速等特點,病變機制為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后,發生功能障礙,引起血液中脂質在損傷處堆積,造成內膜細胞纖維化及深處細胞壞死,最終誘發粥樣斑塊的形成、血管壁硬化及管腔狹窄[10]。其中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是冠心病的核心發病因素,脂質代謝障礙引起冠狀動脈內脂質沉積和糖類積聚,導致血管內形成粥樣斑塊,因此斑塊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程度有重要影響[11]。頸動脈斑塊是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典型表現,研究表明檢測頸動脈斑塊情況可以無創性了解冠心病患者病情,目前可通過光學成像技術分析斑塊性質狀態,但費用較高,臨床應用率較低[12]。據報道炎性反應通過介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及冠狀動脈痙攣等過程參與冠心病的發生發展,因此推測血清中炎性相關因子水平可能與冠心病密切相關,且血清因子檢測方便、經濟,更適用于臨床應用[13]。
血清Gal-3是一種分布于巨噬、泡沫細胞中的炎性因子,通過與不同配體結合參與多種生命體活動,如炎性反應、細胞黏附、細胞活化等過程,其高表達普遍發生在活化炎性細胞、癌細胞中[14]。研究表明Gal-3水平與動脈粥樣硬化密切相關,動脈病變處Gal-3表達顯著增加;而且Gal-3水平還可作為心力衰竭的血清標志物,臨床監測Gal-3水平可以實時反映心力衰竭程度,有助于心血管疾病的診斷、治療及預后[15-16]。補體系統是人體免疫系統中重要組成部分,在炎性反應、凋亡等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補體C1q是補體網絡中關鍵作用因子,其表達與多種疾病相關,如腎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等;近幾年研究發現補體C1q還可介導巨噬細胞清除凋亡細胞,延緩或抑制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及血栓的形成[17],故猜測血清Gal-3、C1q水平可能通過介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而參與冠心病的發生發展。本研究發現冠心病患者血清中Gal-3水平異常升高,而C1q水平異常降低,表明Gal-3、C1q水平與冠心病的發生有關,與汪秀蓮等[18]、匡圓圓等[19]研究一致。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Gal-3、LDL-C水平為冠心病獨立危險因素,C1q水平為冠心病保護因素,與文獻[20]報道性別、年齡、吸煙史、高血壓史均是冠心病影響因素不一致,可能是本研究受試者選取上存在一定的偏倚性,后續還需擴大樣本量加以佐證。通過分析血清Gal-3、C1q水平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和斑塊類型的關系,發現不同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和斑塊類型患者Gal-3、C1q表達具有顯著差異,揭示可通過血清Gal-3、C1q水平判斷冠狀動脈斑塊狀態,從而反映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為冠心病病情判斷提供科學依據,與前期預測相符。

表5 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冠心病危險因素
綜上所述,冠心病患者血清Gal-3、C1q水平與冠狀動脈斑塊性質密切相關,能夠一定程度上預測冠心病病情,有助于冠心病治療方案的制定和評價。后續還可研究Gal-3、C1q在冠心病發生發展的分子機制,為臨床應用血清Gal-3、C1q作為診斷標準打下基礎。
利益沖突:無
作者貢獻聲明
黨晶藝、郝啟萌:設計研究方案,實施研究過程,論文撰寫;馮品、張薇:提出研究思路,分析試驗數據,論文審核;陳江紅:實施研究過程,資料搜集整理,論文修改,進行統計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