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源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大學城醫院 重慶 401331)
重癥胰腺炎是臨床上一種急性胰腺炎表現,也稱之為壞死型胰腺炎,臨床上是比較兇險的胰腺病癥。這種病情一般是因膽道病癥而導致,患者一般存在膽管梗阻,大部分都和個人飲食習慣相關[1]。對于重癥胰腺炎ICU患者進行治療時,進行營養干預尤為重要,臨床可以通過腸內營養和腸外營養進行營養補充,本文主要分析腸內營養應用在ICU重癥胰腺炎中的效果和優勢,同時選擇腸外營養進行對照,結果報告如下。
選擇2017年10月-2018年8月收治的重癥胰腺炎患者82例,按照隨機方法將所有患者分為腸內營養組和腸外營養組,每組患者為41例。腸內營養組患者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11例,患者的最大年齡為59歲,最小年齡32歲,平均年齡(41.5±7.4)歲;腸外營養組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11例,患者最大年齡62歲,最小年齡33歲,平均年齡(42.8±7.5)歲。兩組患者均被診斷為重癥胰腺炎,診斷符合該病癥的診斷標準,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本文所有患者入院以后進行常規的解痙鎮痛,為患者進行抗感染治療,根據實際狀況,對患者胃腸減壓,平衡水電解質紊亂,為患者進行對癥支持。當患者的所有指標穩定以后,對腸外營養組選擇腸外營養支持,主要選擇脂肪乳、維生素、葡萄糖、氨基酸等相關微量元素和人體所需要的各項營養,配制成營養液,通過中心靜脈或者外周靜脈進行輸注。腸內營養組患者應用腸內營養,在空腹狀態之下,經過鼻腔滴注百普力,其速度設置為25ml/h,12小時以后適當的增加,如果患者表現正常,可以在3日以后增加80ml/h。
對兩組不同營養方式的腸道功能恢復時間、通氣時間和住院時間進行比較。
采用IBM SPSS25.0進行統計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不同的營養方式,腸內營養組的腸道功能恢復時間、通氣時間和住院時間都顯著少于腸外營養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表 兩組患者的干預效果比較(±s)

表 兩組患者的干預效果比較(±s)
項目n腸道功能恢復時間通氣時間住院時間(d)腸內營養組4117.6±5.88.5±62.716.8±4.2腸外營養組4119.4±4.411.3±3.118.9±3.2 t/4.12012.63452.3941 P/<0.05<0.05<0.05
重癥胰腺炎的臨床是十分常見的一種病癥,分析這種病癥的發病機制尚沒有完全的定論,通常認為是因為飲酒過量或相關疾病而導致患者發病。重癥胰腺炎患者代謝能力存在異常,患者存在代謝分解速度較快,那么就會導致患者體內缺乏維生素和蛋白質等營養物質,這樣就需要為患者進行合理的營養支持[2]。腸內營養支持和腸外營養支持是現如今臨床所應用的有效營養支持方案,腸內營養是為手術前后危重癥患者提供營養物質的一個有效的輸送途徑,其主要目的是預防患者出現營養不良,幫助患者維持體內營養的均衡。腸外營養裝置是選擇靜脈方式通過置管或者中心靜脈為患者進行營養物質輸入的一種方式,可以為患者進行手術以后營養狀況的維持,幫助患者糾正營養不良。對于重癥胰腺炎患者,在進行腸內營養的過程中,主要通過口服或者鼻飼管為患者進行營養液的輸入,可以將相關營養物質通過管道傳輸到患者胃底部,進行消化吸收以后為機體提供正常的新陳代謝所需要的各類營養物質,這種方式操作比較簡單,成本低,而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能有效的緩解患者胃腸功能的紊亂,對臨床患者而言是提供早期營養支持的首選方案。通過本文結果的分析也能得出,對ICU重癥胰腺炎患者選擇采用腸內營養方式進行干預,其所取得的效果優于腸外營養干預方式,說明了腸內營養應用的意義。綜上所述,對ICU重癥胰腺炎患者在進行治療時,為患者選擇腸內營養方式進行治療可有效的促進患者胃腸道功能的恢復,減少通氣時間和住院時間,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