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燕 肖先華 李力
(內江市第二人民醫院ICU 四川 內江 641100)
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及推廣,對改善患者的營養控制及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具有重要意義,通常應用急危重癥患者中,如重癥急性胰腺炎所引起的胃腸功能障礙中,但是對于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劑量尚未統一標準,仍存在明顯爭議性[1];我院為了探討不同劑量早期腸內營養對重癥急性胰腺炎胃腸功能障礙患者的影響,選取76例重癥急性胰腺炎胃腸功能障礙患者,觀察結果如下。
選取76例重癥急性胰腺炎胃腸功能障礙患者,時間為2017年1月-2018年11月,按照隨機抽簽法分為兩組,對照組給予標準劑量行早期腸內營養,觀察組給予低劑量行早期腸內營養,各38例,且對兩組患者治療后并發癥發生率(肺部感染、消化道癥狀、電解質紊亂、心力衰竭)進行觀察及評估。
觀察組中男性共18例、女性共20例;平均年齡(60.05±1.45)歲,年齡范圍45~79歲;平均BMI值(22.15±1.52)kg/m2,BMI范圍18~27kg/m2。
對照組中男性共19例、女性共19例;平均年齡(60.07±1.48)歲,年齡范圍46~79歲;平均BMI值(22.17±1.55)kg/m2,BMI范圍19~27kg/m2。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對比意義。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重癥急性胰腺炎胃腸功能障礙的診斷標準;②認知功能正常,自愿參加本次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③無貧血及過敏史。
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心功能不全等疾病;②合并嚴重肺部感染等疾病;③合并認知功能障礙;④合并精神性疾病。
兩組患者均在早期給予腸內營養支持,在胃鏡下采用異物鉗夾住鼻空腸管頭端,隨后送至屈氏韌帶遠端越30~40cm,且經造影確定鼻空腸管位置。
觀察組方法:給予低劑量喂養,早期腸內營養速度控制為20ml/h,喂養目標為41.48~83.68kJ/kg/d,連續喂養7天。
對照組方法:給予標準劑量喂養,喂養目標為104.6~125.5kJ/kg/d,初始喂養速度控制為20ml/h,且每隔12h根據患者耐受度增加25ml/h,連續喂養7天。
觀察及評估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肺部感染、消化道癥狀、電解質紊亂、心力衰竭)。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表1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胃腸功能障礙是臨床上較為常見并發癥,好發于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若不及時進行有效治療可誘發一系列嚴重并發癥,以多器官功能衰竭為主,甚至死亡,為此臨床上針對以上情況的發生需加以重視,即是因為營養物質尚未及時供應,可導致患者胃腸功能繼續受到影響,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并發癥發生率[2];我院建議實施早期腸內營養支持,適用于多種危急重癥患者中,具備促使腸功能恢復、維護腸黏膜屏障功能及加強免疫調控等優勢,對改善預后及生存質量具有積極作用;但是對于應用劑量存在爭議性[3];部分學者認為危重患者急性階段不適合全量腸內營養支持,而是選擇低劑量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可在達到治療的目的同時發揮滋養作用;因為大量的營養支持能夠增加代謝負擔,繼而加重炎癥反應,且對細胞自噬功能起到明顯抑制作用,可間接影響器官功能及全身狀況[4];而低劑量的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則能夠避免以上現象的發生,能夠在逐漸提高胃腸耐受性的同時維持腸黏膜結構及功能完整性,對避免細菌易位及感染等情況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與此同時還能有效促進胃腸道功能恢復;本次結果中可看出觀察組與對照組的并發癥發生率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統計學存在顯著差異(P<0.05);由此證明選擇低劑量喂養可行性更高,對改善預后意義重大。
綜上,早期腸內營養選擇低劑量用于重癥急性胰腺炎胃腸功能障礙患者中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可在改善營養指標的同時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值得應用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