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美琳 沈佳斌
(上海市東方肝膽外科醫院實驗診斷科 上海 200438)
糖尿病是臨床內分泌科較為常見的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多發生于老年人群,臨床特征為血糖特異性升高,早期無明顯癥狀,隨著疾病不斷發展,血糖得不到控制,容易造成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礙,對患者生命健康造成極大威脅。目前,主要采取診斷糖尿病患者的實驗室檢測項目是血糖檢驗和尿糖檢驗,其中血糖檢查作為診斷糖尿病患者的金標準為臨床廣泛使用,尿糖檢查因經濟、方便和無創傷逐漸受到臨床重視。而有相關報道指出[1],部分糖尿病患者會出現血糖與尿糖檢查結果不統一的現象。因此,本文通過探討應用血糖和尿糖檢查,分析采取不同方法檢查確診率,現將具體報告如下。
選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120例確診為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劃分兩組各60例。觀察組中:男有36例,女24例,年齡范圍40~60歲,平均年齡(50.5±3.2)歲。對照組中:男有35例,女25例,年齡范圍44~62歲,平均年齡(56.6±3.6)歲。兩組之間(性別以及年齡等)無差異,P>0.05。
觀察組實施血糖檢驗,內容為:分別進行監測患者早起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時血糖,將采集血液量控制在1.5ml。以靜脈采取,檢驗血糖時臨床醫師通過葡糖糖氧化酶方法進行,等待血漿分離后檢測對應指標,如若檢測時出現白細胞含量增加情況,需提高重視,將器械精準性與操作失誤及時排除,有效預防檢測失誤,采集血糖前囑咐患者檢測前一天晚8點后禁食,而檢查餐后2h血糖應從患者進食時計算。
對照組使用尿糖檢驗,內容為:在患者空腹狀態下,由臨床醫師使用尿糖試紙(本次采用的是尿11聯紙條)檢測尿液,于尿液中放置試紙,完全浸透試紙后即可取出,將試紙上多余尿液去除后 對比同試紙色卡顏色,并要求上述操作在5~10min內完成,以避免操作時間過久,影響尿液檢驗結果[2]。
比較兩組使用不同檢查方法后確診情況。血糖情況通過觀察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值進行評估:患者空腹血糖情況≥7.8mmol/L,餐后2小時≥11.0mmol/L,則判定為糖尿病。尿糖檢驗結果評價標準:使用試紙顏色改變即可進行判定[3]。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確診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誤診、漏診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

表 兩組患者檢驗結果[n(%)]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和提升,人們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也隨之發生巨大變化,不良生活和飲食習慣導致糖尿病發病率日漸增高,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和重視。三多一少是糖尿病最常見的臨床表現,即為多飲、多食、多尿和體重減輕,但因部分糖尿病患者初期無典型臨床表現,極易造成病情診斷延遲,疾病加重,所以為了更佳準確診斷疾病,及時進行有效檢測,提高確診率[4]。目前,檢查糖尿病的普遍方法是血糖檢測和尿糖檢驗,血糖檢測主要是在患者指尖完成,根據血糖監測儀器,觀察血糖指數;尿糖檢驗是指通過試紙檢驗,將試紙放置于尿液當中,根據試紙顏色進行分辨。
有相關報道指出,血液中的糖份又被稱之為血糖,在大多數情況下,它都是葡萄糖,而身體內各組織細胞活動所需能量均來自葡萄糖,所以保持體內血糖正常水平,才能維系各組織器官的需要[5]。而實行尿糖檢驗體內血糖水平效果不佳,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尿糖檢驗試紙品種繁多,在進行檢驗時極易受到試紙使用期限,影響檢查結果,從而導致漏診和誤診情況。因此,結合血糖檢測方法,提高確診價值,觀察血糖情況,更佳有效的了解患者病情,更好的掌握糖尿病患者血糖變化,改善患者血糖水平。在糖尿病患者中實施血糖檢驗方法,不僅能夠早期對血糖水平進行控制,改善其病情變化,還能夠為臨床診斷疾病提供有效依據。本文通過研究兩種不同檢測方法在糖尿病患者中的臨床療效,比較兩種方法確診價值,結果證實,實施血糖檢驗方法后觀察組確診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臨床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在糖尿病患者中實施血糖檢驗方法,確診率較高,臨床可廣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