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小慶
(安慶市第二人民醫院 安徽 安慶 24600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某些心肌因持續性嚴重心肌缺血而發生的急性壞死,表現為胸骨后疼痛嚴重而持續,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升高[1]。部分患者可能出現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嚴重威脅患者的安全。面對于急性心肌梗死(AMI)突發,應進行早期檢測和治療,加強入院前的管理和治療,挽救垂死心肌,縮小梗死面積,及時處理各種并發癥[2]。基于此,本文選擇2016年4月-2018年4月因急性心肌梗死入院治療的患者180例,觀察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治療的臨床療效,有重要意義。具體報告如下。
選擇2016年4月-2018年4月因急性心肌梗死入院治療的患者180例,采用投擲硬幣的方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90例。對照組男女比例2∶1,年齡42~65歲,平均51.2歲;護理組男女比例1∶2,年齡53~66歲,平均52.7歲。180例患者中下壁心肌梗死45例、廣泛前壁心肌梗死52例、前間壁心肌梗死50例、高側壁心肌梗死33例,其中對照組下壁心肌梗死21例、廣泛前壁心肌梗死25例、前間壁心肌梗死19例、高側壁心肌梗死25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后,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入院后,對180例患者進行病理診斷,并根據具體情況給予抗感染、血管擴張、調脂調壓等對癥治療。對照組常規給予阿司匹林300mg嚼服,第二天口服阿司匹林150mg。觀察組基于對照組上聯合氯吡格雷治療,第一天給予氯吡格雷300mg,阿司匹林150mg,氯吡格雷75mg嚼服。第二天口服。180例患者連續治療1個月。
根據臨床癥狀評價療效,具體指標為:顯效,患者癥狀消失;有效,患者癥狀得到改善;無效,患者癥狀未見到好轉,且有惡化的跡象。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180例患者持續治療1個月后,觀察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表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冠狀動脈血栓形成引起的,具有起病急、進展快的特點[3]。如果不能及時有效的治療,將對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構成嚴重威脅。氯吡格雷是血小板聚集抑制劑,能選擇性地抑制二磷酸腺苷(ADP)與血小板受體的結合,抑制ADP介導的糖蛋白復合物的活化,從而抑制血小板聚集[4]。阿司匹林是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藥,能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環氧化酶,阻斷血栓形成,抑制血小板聚集,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的預后。這兩種藥物的結合不僅增強了抗血栓形成的作用,而且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雙重作用,對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顯著作用[5]。
本次研究中,針對1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兩種不同治療方式,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89.36%優于對照組68.93%,也就是說,聯合應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與單一使用阿司匹林效果好,與文獻[6]何國強研究結果相符,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采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治療,療效顯著,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