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春曉 蔣倩(通訊作者)
(四川省腫瘤醫院臨床藥學管理部 四川 成都 610041)
奧沙利鉑導致的過敏反應是一類因用藥產生的,不可預期的機體變態反應或過敏反應引起的疾病。目前奧沙利鉑的過敏反應機制尚不清楚,其臨床表現不一,輕者可為藥疹、皮膚瘙癢、潮紅、血管性水腫、腹瀉與腰背痛等,嚴重者可見心動過速、支氣管痙攣、低血壓、胸悶、喉頭水腫等,甚至死亡[1-2]。目前,國內外對奧沙利鉑致過敏反應發生率、嚴重程度及相關危險因素的報道較少,結果不一[3]。本研究通過回顧我院2017年6月-2018年5月奧沙利鉑致過敏反應的真實病例并分析其發生特點,進而為進一步建立對鉑類藥物快速脫敏治療配制、使用標準化管理模式提供決策證據。
根據我院信息管理系統數據來源,所有的不良反應/不良事件(AD or AE)均被記錄。注射用奧沙利鉑。本研究選取所有2017年6月-2018年5月奧沙利鉑致過敏反應的病例進行相關統計分析,期間共有1463人次使用了含奧沙利鉑化療方案治療后發生過不良反應,其中,有203例確認為過敏反應。經整理分類,31例患者高度懷疑為鉑類藥物所致,其中21例患者確定為奧沙利鉑所致過敏反應,一例患者發生了兩次奧沙利鉑所致過敏反應,共計22例次。奧沙利鉑引起的過敏反應占總過敏反應的10.35%。
過敏反應評定標準[4]:采用Naranjo法,評定標準:總分≥9為“肯定”;總分為5~8為“很可能”;總分為1~4為“可能”;總分≤0為“可疑”。
過敏反應的分級參考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國立衛生研究院/國家癌癥研究所常見不良反應事件評價標準(CTCAE4.0):一級:短暫或一過性皮膚潮紅或皮疹,體溫<38℃(<100.4℉)無須干預措施;二級:須干預或暫停輸注經對癥治療后迅速好轉,對癥處理時間≤24小時;三級:對癥治療或暫停輸注后情況緩慢好轉經處理后好轉的癥狀再發、有臨床后遺癥(如腎功能不全、肺浸潤)且須后續住院治療或住院時間延長;四級:有危及生命的情況出現;五級:死亡。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例患者年齡26~76歲,平均年齡為54.2±3.8歲,其中12例(57.14%)為男性患者。所有患者均診斷為消化道腫瘤;IV期患者12例、Ⅲ期患者7例、Ⅱ期患者1例,另有1例患者信息缺失。有1例患者已知對磺胺類藥物過敏,所有患者均無奧沙利鉑過敏史。
2.2.1 過敏患者的用藥方案 21名患者共使用了5種不同的用藥方案。其中,使用FOLFOX4方案的患者最多,為13人/次,占比為59.09%;第二為FOLFOX6方案,為3人/次,占比為13.64%;mFOLFOX6、XELOX及替吉奧+L-OHP治療方案均為2人/次,占比為9.09%。
2.2.2 發生過敏反應的周期時間 21名患者總共發生22次過敏反應,見表1。

表1 不同用藥周期與出現過敏反應的關系
在用藥后出現過敏反應的時間上,近一半患者過敏反應出現在輸注奧沙利鉑20分鐘之內,占比40.9%;超過90min后出現過敏反應的案例數占比18.2%;6h后出現過敏反應的案例數低于5%,僅有1例。結果見表2。

表2 過敏反應出現時間(從開始輸注奧沙利鉑時計時)
2.2.3 發生過敏反應的嚴重程度 對于部分發生1~2級過敏反應和3級過敏反應的7例患者在進行地塞米松和/或抗組胺藥物預處理后,再次接受奧沙利鉑治療,最終只有1例再發過敏反應且過敏反應程度并未增加,見表3。

表3 發生過敏反應的嚴重程度及臨床癥狀
2.2.4 過敏反應累及器官及臨床表現 過敏反應累及最多的器官為皮膚及附件,占比39.39%,表現以瘙癢、皮疹及局部紅腫為主;其次為心血管系統,占比21.21%,表現以心悸、血壓異常為主。結果見表4。

表4 過敏反應累及器官及臨床表現
奧沙利鉑主要成份為奧沙利鉑,所用輔料為乳糖,臨床常與5-氟尿嘧啶和亞葉酸聯合應用于轉移性結直腸癌的一線治療、原發腫瘤完全切除后的Ⅱ期結腸癌的輔助治療以及不適合手術切除或局部治療的局部晚期和轉移的肝細胞癌的治療。研究發現[5],奧沙利鉑所致過敏反應發生率在10%以上,而相對嚴重的過敏反應可達總過敏反應的一半以上;而本研究中,奧沙利鉑引起的過敏反應占總過敏反應的10.35%,與之吻合。
本研究中除第3、第9周期無患者出現過敏反應外,第1周期到第10周期中均有過敏反應出現;其中,以在使用奧沙利鉑第7周期時發生過敏反應患者為最多,共9例。發生過敏反應的周期中位數為6.5,即發生過敏反應案例主要集中在用藥數個周期之后,而過敏反應大多于輸注奧沙利鉑后短時間發生,這與既往文獻報道是相似的[6-7]。對于奧沙利鉑所致過敏反應的防控重點應放在用藥中后周期、輸注后一個半小時內,過敏反應可以主要考慮為I型過敏反應。研究中,大多數患者過敏反應發生在在用藥后短時間內(10~90min),僅1例患者約在奧沙利鉑輸注完成6小時后發生延遲性過敏反應(12h)。所以,奧沙利鉑所致過敏反應也不能完全用I型過敏反應的機制闡明,可能還有其他原因。在癥狀表現上,過敏反應以累及皮膚及附件為主,程度在ⅡI級以下,若累及心血管或神經系統,則癥狀一般較為嚴重,提示在過敏反應癥狀出現后,臨床工作者應著重關注出現心血管或神經系統癥狀的患者,防止其出現嚴重后果。
值得重視的是,雖然多數患者奧沙利鉑所致過敏反應通常發生于用藥7~8個周期。但在本研究中有1例患者,在首次使用奧沙利鉑即發生嚴重的以四肢麻木和癲癇發作為主要表現的過敏反應。這種出現在奧沙利鉑使用早起、癥狀嚴重的過敏反應非常罕見,目前國內尚未見相似的病例報道,應予以重視。另外,對于部分發生1~2級過敏反應和3級過敏反應的7例患者在進行地塞米松和/或抗組胺藥物預處理后,再次接受奧沙利鉑治療,最終只有1例再發過敏反應且過敏反應程度并未增加。由此可見,預處理對于預防奧沙利鉑所致過敏反應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價值。結合臨床應用經驗,我們認為,對于1~2級過敏反應的患者可以考慮在有預處理用藥的前提下繼續使用奧沙利鉑。目前,國內外使用抗炎方法處理患者,也提示其具有較好的預防和對抗過敏反應的效果。但是,由于目前并無標準的預處理方案,對于發生過奧沙利鉑過敏的患者再次用藥仍可能導致不可預知的、可能更為嚴重的過敏反應,因此臨床決策時須權衡利弊[8]。
綜上所述,對于奧沙利鉑用藥周期在6~7周期數的患者與奧沙利鉑初始用藥的患者,臨床工作中應由醫師、臨床藥師和護士嚴密監測,及時控制過敏反應;對于發生1~2級過敏反應的患者,無須停藥。盡快建立標準化的預處理方案對于奧沙利鉑過敏反應的全程管理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