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全勝
(貴州省人民醫院 貴州 貴陽 550002)
高血壓腦出血為中老年最為常見病癥,其發生較為突然且發展速度快。臨床多以手術對該類患者進行治療,且在手術方案上存在有較高的可選擇性[1]。開顱血腫清除術、微創穿刺顱內血腫清除術均存在有較高的實施率。本次研究就對以上兩種方案具體效果展開分析。
本次納入病例120例,為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所接診,取組中60例,以開顱血腫清除術治療,即對照組,余下60例按照微創穿刺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即觀察組。對照組男34例,女26例,年齡在61~79歲,均值為(70.12±1.27)。而觀察組男38例,女22例,年齡在60~80歲,均值為(71.21±1.09)。以上對比P>0.05,具可比性。
對照組按照開顱血腫清除術展開治療,術前結合CT檢測對患者腦內血腫所處位置進行觀察,切口位置選擇在顳部頭皮約5cm位置處,并對顱骨進行鉆孔,直接深入到患者顱內,隨后將患者硬腦膜進行切開,對顱內血腫進行清除。而觀察組則按照微創穿刺顱內血腫清除術展開治療,選用常規顱內血腫穿刺針,結合術前CT檢測結果,直接穿刺入患者血腫位置,并借助生理鹽水進行沖洗。微創術后引流管內予尿激酶2~4萬單位稀釋后注入,夾閉引流管,約2h后打開,一天兩次。
在整體療效上,若患者治療后完全恢復,無明顯神經功能損傷,可正常完成日常生理活動,即顯效。若治療后,患者各方面癥狀得到改善,神經功能存在輕微損傷,但未對患者預后造成較大影響,即有效。若治療后,患者各癥狀未改善,神經功能損傷嚴重,即無效。此外,需借助CSS評分對患者治療后神經功能恢復進行統計,并對比BI指數[2-3]。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總有效率96.66%(58/60)高于對照組,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整體療效分析[n(%)]
在手術后7天,兩組神經功能評分以及BI評分對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詳見下表2。
表2 兩組神經功能評分以及BI評分對比(±s)

表2 兩組神經功能評分以及BI評分對比(±s)
組別例數神經功能評分BI評分觀察組6013.82±1.7286.83±1.41對照組6018.99±1.0876.05±1.34 t 8.6479.634 P 0.0130.005
在高血壓長期影響下,容易促使導致腦部動脈血管出現纖維化壞死,進而形成動脈瘤。若患者血壓突然上升,促使血管破裂,導致患者出現腦出血。一旦出現腦出血,血液很容易進入到蛛網膜下腔中,進而形成血腫,對腦組織造成壓迫,表現為腦組織移位以及腦室變形等,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影響。
在以往開顱血腫清除術中,雖然可對患者腦細胞出血癥狀進行有效處理,但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大,預后欠佳,同時容易促使患者出現多種并發癥。而微創穿刺顱內血腫清除術可對患者血腫進行有效清理,促使患者腦水腫癥狀迅速得到改善,降低患者出現腦疝的幾率。此外,在該手術方案的作用下,更可降低蛋白分解以血液凝血酶對正常腦組織所形成的毒副作用,避免患者出現繼發性腦損傷[4]。同時,該手術方案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小,有助于患者在術后較短時間內進行恢復,而通過在手術后進行引流治療,可幫助患者顱內首次未清理完水腫進行得到清除,且手術操作較為簡單,在手術中對患者腦組織以及血管所造成的干擾較小,對于保護患者神經功能存在有重要作用。
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就具體對上述兩種手術方案在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中的具體效果展開分析,結合觀察可知,在微創穿刺顱內血腫清除術的作用下,可有效保障臨床對該部分患者治療的綜合效率,并可達到對患者神經功能進行保護的作用,對于幫助患者進行恢復,存在有極為重要的作用。綜上,基于微創穿刺顱內血腫清除術的多方面優勢,可視為處理該類患者的首選手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