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玉英 劉偉雄 古文釗
(廣州市番禺區中心醫院 廣東 廣州 511400)
近年來,醫藥行業的質量管理中逐漸運用質量風險管理[1]。本試驗為了研究藥物臨床試驗機構生物等效性試驗實施階段進行質量風險管理的有效性,生物等效性是指在同樣試驗條件下試驗試劑和對照制劑在藥物的吸收程度和速度的統計學差異。以某藥物在某試驗機構(A機構)進行生物等效性試驗階段為例,以探析試驗實施階段的潛在風險,現有如下報道。
要對試驗研究范圍予以確定,首先界定本次試驗牽涉到的生物等效性試驗質量,質量風險以及實施階段的相關概念。(1)生物等效性試驗質量:整個試驗過程符合申辦方和合同研究組織(CRO)規范要求,試驗數據以及試驗報告具備真實性和有效性。(2)生物等效性試驗質量風險:申辦方和CRO的利益會受到試驗質量風險因素的影響從而遭受損失。(3)生物等效性試驗實施階段∶整個研究方案要包括從藥物試驗開始階段至結束為止每個環節的工作內容。本次試驗不包含進行生物樣本檢測環節。
本文結合PDCA循環法,對藥物臨床試驗機構進行生物等效性試驗實施階段的質量風險進行分析,對藥物試驗過程中的薄弱環節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進行預防[2]。
風險評估指的是在風險事件發生前或發生過程中,評估其可能產生的影響和造成的損失程度。他的主要流程為風險識別到風險分析到最終的風險評價。
本試驗梳理了A機構進行生物等效性試驗過程,同時運用專家訪談和文獻研究等方法,對A機構生物等效性試驗階段的風險進行識別,建立了相應的影響分析表。影響分析表的初始約定層次為生物等效性試驗實施階段,第二約定層次包含六大部分,分別為受試者管理,試驗藥物管理,生物樣本管理,試驗記錄,安全報告管理以及質量保證。最低約定層次主要包含26部分,見表1。

表1 影響分析表
在影響分析表所有約定層析結束后要進行危害性分析(CA),本次試驗采取了危害性分析中的RPN分析法分析生物等效性試驗實施階段每個風險的風險發生以及其風險發生原因[3]。RPN詳細評分標準見表2。

表2 RPN 評分標準
本研究選取了調查問卷對方式對在 A機構進行生物等效性試驗的工作人員和申辦方/CRO的人員。運用SPSS21.0軟件計算出各失效模式,失效原因的RPN值。表3中列舉了部分失效模式的排序以及PRN數據值。

表3 各失效模式風險排序
我機構從2017年9月-2018年10月一年之間做了共31個生物等效性試驗,結果為23個等效和8個不等效。根據我機構進行等效性試驗過程,分析其不等效的原因基本在于藥品工藝原因,也可能在于試驗流程出現不合理操作以及對監督檢查過程的疏忽,因此,我們應該對機構進行生物等效性試驗的流程進行修訂,在此過程中找出漏洞并采取相應措施予以改進。并對監督檢查流程予以優化。
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其他中心對試驗階段進行風險管理的方式為影響及危害分析法(FMECA),對試驗中可能產生的影響對藥物以及系統的失效模式進行分析,和我機構做法相比的優勢在于可針對不同失效模式的嚴重性以及發生頻率進行判定,并確定其等級次序,最大限度降低失效模式發生概率。
本文結合PDCA循環法,對藥物臨床試驗機構進行生物等效性試驗實施階段的質量分險進行分析,希望能夠為臨床實驗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與此同時,因生物等效性整個試驗實施階段的復雜性,在試驗研究過程中不免出現差錯和疏漏,研究人員需要通過不斷的試驗和學習去予以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