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永波
(曲靖市師宗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 云南 曲靖 655700)
臨床上將急性腦梗死后出血稱作“出血性腦梗死”,該病起病急驟,且進展較快,屬于腦梗死急性時期。伴隨抗凝、溶栓治療技術的不斷發展,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療出血性腦梗死的報道逐漸增加,現已受到臨床學者的普遍關注。為進一步掌握尿激酶溶栓治療此疾病的療效情況,我院擇取80例急性腦梗死后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主要探析這種治療方法的效果及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擇取2016年2月-2018年10月我院接收并行治療的急性腦梗死后出血患者80例為對象,納入標準∶符合急性腦梗死后出血的相關診斷標準;初次發??;經頭顱CT檢查未發現低密度影或出血征象;知情同意參與該次研究;排除標準:發病前口服影響凝血指標的藥物;近半年內存在顱內出血、消化道出血等癥狀;合并重要臟器功能性病變疾??;伴有呼吸、腦干、循環等功能衰竭者。包括48例男性,32例女性,年齡50~74歲,中位年齡(59.4±8.16)歲,發病到接受治療的間隔時間為(3.7±0.52)小時;依據治療方案的差異將其列入實驗組、參照組,各組40例,兩組性別、年齡、病情程度等一般資料經過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所有患者均使用清蛋白、速尿、甘露醇等脫水降顱內壓,給予腦保護、處理并發癥等常規治療;參照組予以依達拉奉注射液(南京先聲東元制藥有限公司出品;國藥準字∶H20050280),將30mg依達拉奉注射液溶入0.9%的氯化鈉注射液中稀釋后靜脈輸注,需30分鐘內勻速滴注完,每日2次,14天為1療程。在參照組治療的基礎之上,實驗組使用尿激酶(吉林敖東洮南藥業有限公司出品;國藥準字∶H22023693)進行溶栓治療,將4~6萬U尿激酶溶入250mL的低分子右旋糖酐或者5%葡萄糖生理鹽水當中,靜脈輸注,需30分鐘內勻速滴注完,每日1次,輸注完后仔細觀察10~30分鐘,若有出血傾向,立即予以腦CT掃描,按照出血狀況補充新鮮血漿,對于纖維蛋白原血漿水平低于100mg/dL且存在出血傾向者補充新鮮的冷凍血漿(或冷沉淀物);如果明確沒有顯著出血現象,24小時后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北京舒泰神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出品;國藥準字:H43021814),每次80~300mg,每日1次,尿激酶溶栓治療7~10天為1療程。
兩組治療1療程后,以KPS功能狀態評分標準開展療效評定,總分100分,評分越高,提示效果越好;90~100分為治愈,60~89分為顯效,40~59分為有效,0~39分為無效,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00%[1]。統計兩組并發癥(遲發腦積水、顱內感染、再出血等)出現情況。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參照組(P<0.05),見表。

表 兩組療效對照
治療期間,實驗組患者中有3例顱內感染,2例遲發腦積水,1例再出血,并發癥發生率為15.00%(6/40);參照組患者中有7例顱內感染,6例遲發腦積水,4例再出血,并發癥發生率為42.50%(17/40);實驗組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參照組(P<0.05)。
臨床中治療急性腦梗死后出血的主要環節在于改善腦循環與有效增大缺血部位適度灌注量。發病后,如果快速恢復血流,病人神經細胞就能夠恢復原有功能。通過溶栓治療可有效開通閉塞的腦血管,及時改善梗死區域血液供應情況,救治缺血半暗帶,使再灌注損傷顯著降低。尿激酶是來源于泌尿系統上皮細胞內的一種纖維蛋白水解酶,從健康人群的尿液中也可提取得到。尿激酶能直接激活外源性非特異纖溶酶,但其本身不和纖維蛋白相互結合,能生成纖溶酶,可以消除抑制因子對于纖溶酶的抑制反應,具備很強的溶解血腫效果。當尿激酶和血栓產生作用后,濃度達5萬IU/mL的時候,可直接激活纖溶酶原,繼而生成大量纖溶酶,并與纖維蛋白形成反應,逐步降解變性纖維蛋白,以達到良好的纖溶效果。另外,尿激酶具有無抗原性、可反復應用、副反應小等優勢[2]。該研究的結果指出∶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參照組(P<0.05);實驗組并發癥總出現率顯著低于參照組(P<0.05);這提示,應用尿激酶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后出血的療效理想,有助于改善病人神經功能、減少并發癥,安全性較好。
綜上,急性腦梗死后出血病人采取尿激酶進行溶栓治療,在臨床療效、安全性上均有顯著優勢,建議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