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云苑 余俊峰(通訊作者)
(曲靖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云南 曲靖 655000)
第二產程屬于產婦整個分娩過程中較危險的一個時期,若耗時較長,可能誘發(fā)母嬰并發(fā)癥,對產婦和胎兒的生命安全構成不利影響。故盡量縮短第二產程時間、增強產婦舒適度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順產成功率。WTO制定的“分娩指導原則”提出∶應用自由體位分娩能緩解產婦疼痛感,使產程縮短,并有利于改善分娩結局[1]。此文擇取在我院產科進行陰道分娩的125例產婦為對象,旨在評析第二產程使用自由體位分娩的積極作用,詳述內容為下。
擇取2017年5月-2018年12月在我院產科進行陰道分娩的125例產婦為對象,所有產婦均屬于單胎、頭位,測量骨盆內外無異常,具備陰道分娩適應證,未發(fā)現胎兒窘迫等征象;年齡20~36歲,中位年齡(29.8±5.37)歲;孕周37~42周,平均(39.5±1.62)周;按照分娩體位的差異將這些產婦納入實驗組(63例)、常規(guī)組(62例),兩組產婦的孕周、年齡等一般資料經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常規(guī)組產婦使用傳統分娩體位∶第一產程,采用仰臥體位或仰臥、側臥體位替換的方式;第二產程中,采用膀胱截石位,助產護士引導產婦進行合理屏氣及用力,適當增大腹壓,指導采用正確的屏氣用力方法,直到胎兒成功娩出。
實驗組采用自由分娩體位,分娩之前,助產護士向產婦清楚講述自由體位分娩的優(yōu)勢和具體方法,讓產婦更好地掌握自由分娩體位,還可親自示范自由分娩體位的規(guī)范做法,為其提供分娩球、椅子、棉墊等輔助性用物。第一產程中,助產護士讓產婦按照自身感受選擇舒適體位,基本分為站立位、坐位、側臥位、半坐臥位、蹲位、抱膝、跪立位及行走等;待宮口開至3厘米,引導產婦選擇自覺較舒適的相關體位,如雙手抱膝位、下蹲位、附撐體位、身體向前傾位等,注意使胎兒軸線和產道軸線維持一致;通過動態(tài)化自由改變體位及重力作用,促使胎頭逐步下滑。第二產程中,產婦依然使用自由體位,如半坐臥位、坐位、站立位、蹲位等;待宮縮開始之后,將床頭向上抬高(約30°~60°),幫助產婦取半坐臥位,引導其將大腿盡量往腹部靠近,以呈現屈膝、屈髖位;待胎兒頭部顯露后,協助產婦更換成膀胱截石位,指導采用正確的屏氣用力方法,直到胎兒成功娩出。
統計兩組產婦第二產程時間、分娩方式和產后2h出血量等相關指標情況。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順產率顯著高于常規(guī)組(P<0.05),詳細指標見表1。

表1 兩組分娩方式情況[n(%)]
實驗組第二產程時間和產后2h出血量顯著少于常規(guī)組(P<0.05),詳細指標見表2。
表2 兩組第二產程時間及產后出血情況(±s)

表2 兩組第二產程時間及產后出血情況(±s)
分組n第二產程時間(min)產后2h出血量(ml)實驗組6343.2±9.18115.2±22.73常規(guī)組6265.9±13.84198.4±28.24
伴隨分娩方式的更新轉變,自由分娩體位已在產科臨床上得到普及應用,并取得了較理想的實踐效果。自由體位分娩即指待產期間允許產婦自主活動,在進入第二產程之后,指導產婦選擇自感舒適的各種分娩體位,助產護士按照產婦選定的體位進行接生[2]。此種分娩方式通過持續(xù)更換體位來改變產婦的骨盆形狀,使胎兒重力逐漸轉變,促進胎頭旋轉,避免胎頭異位出現,盡可能減少第二產程時間。與此同時,自由體位可使子宮往腹壁方向轉變,有助于增強胎兒產軸與縱軸的相互一致性。第二產程按產婦意愿選取最舒適的體位,充分表現出醫(yī)院“以人為本”的服務原則,可使產婦保持較平穩(wěn)、舒適的分娩狀態(tài),以疏解其不良情緒,讓產婦在分娩全程中體會到便利與舒適[3]。該研究結果指出,和常規(guī)組分娩情況相比,實驗組順產率顯著更高,第二產程時間顯著更短,產后2h出血量顯著更少(P<0.05)。
綜上,第二產程應用自由體位分娩,有助于改善宮縮、縮短產程,且可有效提升順產率、減少產后出血量,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