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鋒
(上海市閔行區中心醫院感染科 上海 201100)
肺結核是我國重點防治的傳染性疾病,臨床發病率較高[1]。現階段,臨床治療肺結核主要采用多種藥物聯合治療,抗結核藥物在服用期間其自身毒性易引發患者肝損傷,為此臨床在使用抗結核藥物前期需要對服用藥物風險進行系統評估,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治療依從性[2]。本次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肺結核合并乙肝患者,研究分析抗結核藥物引發肝損傷的因素,為后期治療該疾病提供依據。
選取我院在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48例肺結核合并乙肝患者作為研究組,選取同期入院治療的48例肺結核陽性乙肝病毒陰性患者為對照組,兩組患者均簽署治療知情同意書。研究組男性患者數量為25例,女性患者數量為23例,年齡為32~54歲,平均年齡為(42.47±8.26)歲,病程為1~8年,平均病程為(5.62±3.37)年,對照組男性患者數量為26例,女性患者數量為22例,年齡為31~54歲,平均年齡為(42.41±8.22)歲,病程為2~8年,平均病程為(5.69±3.41)年,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數據分析比較不具有實際意義(P>0.05)。
兩組患者治療方法相同,均接受抗結核藥物治療,每日清晨服用0.6g利福平(常州制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1677),0.75g鹽酸乙胺丁醇(沈陽紅旗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1022349),1.5g吡嗪酰胺(廣東臺城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0947),0.3g異煙肼(宜昌人福藥業,國藥準字H42022005),服藥周期共計3個月,后期進行鞏固性治療,停止服用鹽酸乙胺丁醇和吡嗪酰胺,持續服用剩余藥物時間為6個月。
采用酶聯免疫法測定患者肝功能ALP、AST、ALT指標,在X線下患者病灶縮小范圍超過50%為顯著吸收,縮小幅度超過30%為部分效果,縮小幅度低于30%屬于未吸收。統計兩組患者肝損傷恢復時間、肝損傷發生時間、藥物性肝損傷發生率,P<0.05為數據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肺結核總吸收率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肺結核臨床治療效果比較(例)
治療前兩組患者肝功能各項指標數據差異不顯著(P>0.05),治療后對照組肝功能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各項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各項指標比較(±s)
?
研究組患者藥物肝損傷發生率高于對照組,肝損傷發生時間低于對照組,肝損傷恢復時間長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肝損傷發生情況比較(±s,d)

表3 兩組患者肝損傷發生情況比較(±s,d)
組別n藥物肝損傷(%)肝損傷發生時間肝損傷恢復時間研究組4831(64.5)10.21±2.0718.05±2.81對照組4822(45.8)19.99±2.5315.01±2.33
肺結核屬于臨床常見慢性疾病,具有傳染性,結核分枝桿菌是引發該疾病的主要病因[3],主要臨床癥狀包括咳嗽、呼吸困難、低熱、消瘦等,乙肝屬于肺結核常見合并癥。臨床治療肺結核合并乙肝患者主要采用多種抗結核藥物治療,但大部分藥物成分中含有毒性物質,會造成患者肝損傷[4]。藥物的代謝產物以及藥物本身均會影響肝臟細胞代謝作用和免疫變態反應,部分病情嚴重患者停止服用肺結核治療藥物,甚至引發嚴重的肝功能衰竭或死亡,這也是抗結核藥物引發肝損傷的主要因素。為降低肝損傷的發生率,肺結核患者在臨床治療前應當進行乙肝病毒檢測,如呈陽性,則需要服用抗病毒和保肝藥物,有效抑制乙肝病毒復制。護理人員在患者治療期間也應當密切關注肝功能各項指標,發現異常及時處理[5]。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患者肝損傷發生率低于研究組,肝功能各項指標優于對照組,肺結核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因此抗結核藥物是引發肺結核合并乙肝患者肝損傷的重要因素,在治療期間應當采取保肝措施。